關閉選單
Intel 員工資料外洩事件個案分析
個案背景與事件概述

2025 年 8 月 20 日,安全新聞平台 SecurityWeek 報導指出,研究人員發現數個 Intel 內部網站存在重大資安漏洞,導致約 270,000 名 Intel 員工及供應商的資料洩漏。該事件涉及多個內部服務,包括員工名片訂製系統、產品管理網站及供應商資料管理平台,其漏洞形式包括繞過驗證機制與使用硬編碼憑證。


漏洞詳細分析
  1. 驗證繞過漏洞研究者 Eaton Zveare 首先在 Intel India 的內部名片訂製網站發現驗證繞過問題,該網站本只用於名片編輯,卻保存了全球員工資料,攻擊者可輕易獲取員工姓名、電子郵件、電話與職位。
  2. 硬編碼憑證漏洞在「產品層級」、「產品登錄」等網站中,存在可供管理者使用的硬編碼憑證,很容易被破解來取得系統管理權限,從而全面下載員工資料。
  3. 供應商管理平台漏洞Intel 的供應商資料管理平台(SEIMS)也出現身份繞過,可取得員工資訊及供應商的機密資料。

影響範圍與資安風險
  1. 資料範圍與敏感性:外洩資訊涵蓋全球約 27 萬名員工與供應商,包括姓名、電子郵件、電話號碼與職位等。雖無 SSN 或薪資等高度敏感數據,但足以成為社交工程、網絡釣魚與定向攻擊的入口。
  2. 攻擊面廣泛性:不同的網站入口漏洞相互獨立且重疊,使攻擊者有多條入侵通道,這種多重影響面提升了整體風險。

控制措施失效原因分析
從事件細節來看,Intel 的內部資安控制措施在多個面向均出現缺口:
  1. 驗證與授權機制薄弱
    • 內部網站對身份驗證僅採表面性檢查,未強制多因素驗證(MFA),導致攻擊者可輕易繞過限制。
    • 缺乏「最小存取權限原則」,名片訂製系統竟能連結至全域員工資料庫,違反資料存取分層規範。
  2. 硬編碼憑證與憑證管理不足
    • 使用硬編碼管理憑證,顯示在安全開發生命週期(SSDLC)中缺乏「機密資訊外部化」的落實。
    • 憑證未配置自動化到期管理或檢測,增加長期暴露的風險。
  3. 漏洞獎勵範疇不足
    • Bug Bounty 計畫未涵蓋內部網站,導致潛在漏洞長期存在,研究人員揭露後亦未被納入獎勵,顯示組織在「資安治理」與「漏洞回報激勵」上存在制度缺口。
  4. 監控與稽核不足
    • 缺乏對異常存取行為(如大規模下載、未授權 API 呼叫)的即時檢測與封鎖機制。
    • 內部系統未配置足夠的安全事件與日誌分析,無法及早偵測入侵行為。

研究人員的披露與 Intel 的應對
  1. 披露流程:研究人員於 2024 年第四季發現漏洞,並於 2025 年初向 Intel 透過負責任揭露流程報告,Intel 隨即進行修補,並於今年 2 月底完成全面整改。
  2. Bug Bounty 計畫缺席:儘管理由內部訪問而非外部公開網站,但 Intel 的 bug bounty 計畫未涵蓋此類漏洞,研究者未能獲得任何獎勵,僅收到一封自動回覆郵件。
  3. 企業聲明:Intel 官方表示,在接獲漏洞通報後,已進行整改;並強調公司致力於持續強化資安防護,保護員工與客戶資料。

事前預警監控參數
若要在事前偵測並降低事件發生的風險,組織應考慮以下監控與偵測指標:
  1. 存取行為監控
    • 異常流量閾值:監測單一帳號在短時間內存取或下載大量員工資料。
    • 地理位置異常:偵測員工帳號從異常 IP 或國家地區登入內部系統。
    • 存取模式偏差:偵測使用者是否在非工作時間或異常頻率下存取敏感系統。
  2. 驗證與憑證安全
    • 憑證硬編碼檢測:在 CI/CD pipeline 中加入靜態掃描,偵測程式碼中是否存在硬編碼密鑰或憑證。
    • 憑證存取監控:檢測憑證使用次數、存取來源是否異常,並自動封鎖可疑行為。
  3. 應用層安全監測
    • API 呼叫異常參數:監控是否有異常 API 請求(如繞過身份驗證、輸入格式異常)。
    • 權限提升嘗試:監測是否有非管理者帳號嘗試存取管理功能。
  4. 使用者行為分析(UEBA)
    • 透過機器學習模型建構使用者行為基準,偵測偏離正常模式的活動(如大量查詢非相關部門資料)。
  5. 預警分級機制
    • 低級警告:異常登入或小規模存取偏差。
    • 中級警告:單一帳號嘗試批次下載員工名單。
    • 高級警告:管理憑證異常使用或敏感系統遭批次查詢。

措施回顧與建議
  1. 強化內部資安驗證機制:嚴格設定內部網站的存取控制,並避免使用硬編碼憑證,必要時採用動態憑證或多因素驗證。
  2. 擴大漏洞獎勵範圍:建議 Intel 將內部網站納入 bug bounty 計畫範疇,鼓勵研究人員揭露內部漏洞。
  3. 持續資安稽核與自動化防護:定期進行內部資安稽核、脆弱度掃描與滲透測試,並導入自動化防護工具強化防線。
  4. 資安意識與內部通報機制:提升資安意識,對內部系統開展資安教育與通報訓練,鼓勵內部人員主動通報疑慮。
  5. 資訊分類與存取管理:嚴格區分系統與資料分類,限制一般員工只能存取經授權的必要資料,降低風險面。

結論

此 Intel 員工資料外洩事件透過系統性漏洞展現了內部資安管理的重要性。儘管外洩資訊未包含高度敏感資料,但其規模與風險不容忽視。未來 Intel 應強化內部資安控管,落實漏洞揭露機制並加強教育訓練,才能有效防止類似事件重演。


參考資料
英特爾已修補這些漏洞,並表示並無未經授權的存取或資料外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