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選單
20萬個醫療設備和系統被發現在線上洩漏-病患記錄面臨外洩風險

隨著物聯網(IoT)技術的快速發展,醫療領域也迎來了一場數位化革命。從MRI、CT掃描儀等大型影像設備,到病患監護儀、輸液幫浦等床邊裝置,這些智慧醫療設備(IoMT)為醫療診斷與照護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與效率。然而,這股浪潮也伴隨著嚴重的資安隱患。資安研究公司Modat發布了一份令人震驚的報告,揭露全球超過120萬台連網醫療設備與系統正因嚴重的資安漏洞而曝露在網路中,使其成為駭客攻擊的潛在目標。

這項研究透過Modat的網路掃描平台Modat Magnify進行,發現了超過70種醫療設備存在的資安問題。這些受影響的設備涵蓋了從MRI、CT掃描儀等高階診斷工具,到醫院管理系統等核心資訊系統。研究報告指出,這些設備之所以會被網路公開曝露,主因在於三個常見但致命的資安疏失:錯誤的配置(misconfigurations)、使用弱密碼或預設密碼,以及未及時修補的軟體漏洞

駭客可以利用這些漏洞,輕易地入侵這些醫療設備與系統。例如,研究人員發現許多系統缺乏基本的身分驗證機制,或者仍在沿用出廠時的預設密碼,這使得攻擊者無需高超的技術,僅需基本的工具就能取得系統控制權。更甚者,許多設備使用的軟體版本老舊,存在已知的安全漏洞,卻未獲得修補,形同為駭客打開了後門。

這種新興的攻擊向量被研究人員稱作**「醫療設備與應用程式劫持」(Medical Device and Application Takeover, MoDaT)**。MoDaT並非單一的漏洞,而是一種利用醫療物聯網生態系中各種資安弱點的綜合性攻擊手法。一旦攻擊成功,其後果將不堪設想。首當其衝的是病患的敏感資料外洩。駭客能夠存取病患的「個人健康資訊」(PHI)與「個人識別資訊」(PII),這些資料包含了病患的姓名、住址、病史、影像檢查結果、甚至牙科X光片等,這些資訊一旦外洩,不僅會對病患造成隱私權的侵害,也可能被用於身分盜竊、詐欺或其他惡意行為。

想像一下,若是駭客能夠入侵一台輸液幫浦,任意調整藥物劑量;或是操控病患監護儀,發出錯誤的生命體徵警報;又或者直接關閉維生系統,這將對病患的生命安全構成直接且致命的威脅。這類攻擊的潛在影響已遠超單純的資料外洩,它直接挑戰了醫療照護的根本——病患信任與人身安全。

這項研究也指出了資安漏洞的地理分布。根據報告,美國、南非和澳洲是醫療設備曝露數量最多的地區,這也顯示出這是一個全球性的挑戰,無論地區發展程度如何,只要有連網設備,就存在風險。Modat在發現這些問題後,已透過Z-CERT和Health-ISAC等合作夥伴,主動聯繫了受影響的組織,協助他們修補這些安全漏洞,展現出負責任的資安揭露態度。

面對MoDaT等新興威脅,醫療機構與企業必須重新審視其資安策略。醫療機構應採取多管齊下的防禦策略:首先,進行定期的資安評估與滲透測試,以找出潛在的漏洞;其次,建立一個持續性的監控機制,即時偵測任何可疑的網路活動;第三,嚴格實施存取控制,並強化密碼政策;最後,確保所有連網設備的軟體與韌體都保持在最新版本,並及時修補已知的漏洞。在醫療數位化的進程中,保護醫療物聯網的資安,不僅是為了捍衛病患的數據隱私,更是為了保障他們的生命安全。

資料來源:https://hackread.com/1-2-million-healthcare-devices-systems-exposed-modat/

全球超過120萬台醫療設備與系統正因配置不當、弱密碼與未修補漏洞而曝露在網路威脅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