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選單
eSIM 攻擊可實現克隆與間諜活動

在移動通信安全領域,eSIM(嵌入式SIM卡)的安全性問題近日引起了全球關注。資安研究員發現,eSIM 技術存在一個嚴重漏洞,黑客能夠利用此漏洞實現SIM卡克隆及進行間諜監視。這一發現威脅到了全球數十億用戶的隱私與數據安全。
 


一、eSIM 技術概述

eSIM 是一種嵌入式 SIM 卡技術,它不再依賴傳統的實體 SIM 卡,而是將通信設備的身份信息直接嵌入設備內部的微晶片中。這項技術已被廣泛應用於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智能手錶等設備,並且被視為未來通信領域的重要發展趨勢。由於 eSIM 能夠實現更靈活的網絡切換與設備激活,並降低物理 SIM 卡的需求,因此它被認為是通信產業的未來。然而,隨著eSIM技術的普及,相關的安全風險也逐漸顯現。
 


二、eSIM 攻擊漏洞

根據資安研究員的報告,eSIM 技術存在一個被稱為「遠程SIM配置漏洞」的安全缺陷。攻擊者能夠利用這一漏洞,遠程控制設備克隆SIM卡。這意味著駭客可以在不接觸用戶設備的情況下,進行以下操作:

  1. 克隆eSIM:攻擊者可以透過該漏洞將用戶的eSIM複製到另一設備上,繞過身份驗證機制,實現通信監控。

  2. 竊取通信數據:一旦eSIM被克隆,攻擊者便能夠監控用戶的通話記錄、短信內容及網絡活動,並可進行信息竊取。

  3. 網絡間諜行為:駭客還可以利用此漏洞進行大規模的間諜監控,尤其是在政府、企業及高價值目標上,對敏感信息進行持續跟蹤。

eSIM 的遠程配置特性使得攻擊者不必物理接觸目標設備,只需一個遠程連接即可發動攻擊,這使得其安全性面臨更大挑戰。
 


三、攻擊手法與技術分析

攻擊者利用的技術涉及以下幾個關鍵步驟:

  1. 入侵通訊提供商系統:攻擊者首先利用網絡釣魚或社交工程手段入侵通信服務提供商的內部系統,竊取用戶的eSIM配置信息。

  2. 製作偽造的eSIM配置文件:一旦掌握用戶的配置信息,攻擊者便能創建偽造的eSIM配置,並將其傳送到目標設備中。

  3. 觸發遠程激活:通過控制設備的遠程激活過程,攻擊者將受害者的eSIM內容複製到自己控制的設備上,實現SIM卡的克隆。

該漏洞利用了eSIM在設計上的一個缺陷,即缺乏足夠的加密保護與身份驗證機制,從而使得通信服務商無法有效地防止未經授權的遠程配置操作。
 


四、影響範圍與風險

此漏洞的影響範圍極為廣泛,尤其對於政府機構企業高管以及外交官等高價值目標尤為危險。據報導,該漏洞已被一些國際間諜組織利用,用於竊取敏感的政治、經濟信息。此外,由於eSIM技術在全球範圍內的普及,這一漏洞也對普通消費者構成威脅。即便是普通用戶,若其設備未加強防護,也可能在未來面臨被克隆eSIM的風險,導致信息洩漏或身份被盜用。
 


五、應對與防範建議

為了應對這一漏洞,資安專家建議以下防範措施:

  1. 加強eSIM配置過程中的身份驗證:服務提供商應該強化eSIM配置過程中的雙重身份驗證機制,防止未授權的遠程激活。

  2. 實施端到端加密:所有eSIM配置文件和通信應該進行端到端加密,以確保即使遭遇數據攔截,數據內容依然保持安全。

  3. 及時更新設備安全性:設備製造商應定期推送安全更新,以解決已知漏洞,並為用戶提供強化的安全性設置。

  4. 監控異常活動:企業和政府機構應該加強對通信設備的監控,及時發現和防止不明設備的激活。
     


六、結語

隨著eSIM技術在全球範圍內的普及,如何保障其安全性已成為業界的關鍵課題。此次eSIM漏洞的發現再度提醒了企業與個人,數字化時代的通信安全面臨著越來越複雜的威脅。通過加強技術保護和強化監管,可以有效應對這一風險,確保通信安全不再成為黑客攻擊的弱點。

資料來源:https://www.securityweek.com/esim-hack-allows-for-cloning-sp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