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選單
穩定幣相關議題、影響、風險、未來展望、資安風險、背景、各國動向及資安防護措施
穩定幣是一種與法定貨幣(如美元)或資產掛鉤的加密貨幣,旨在提供價格穩定性,廣泛應用於跨境支付、去中心化金融(DeFi)及傳統與數位金融橋接。隨著加密貨幣市場擴張,穩定幣市值已超過2000億美元(截至2025年初),成為金融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其快速增長與潛在風險引起全球關注,尤其是2019年以來多次擠兌事件暴露了其脆弱性。
 

各國動向

  • 美國:積極推進穩定幣立法,如《支付穩定幣法案》與《指導和確立美國穩定幣國家創新法案》(天才法案),預計年底前完成。支持民間企業(如Circle、Paxos)發幣,同時推動「數位美元」拓展至Web3與跨境支付。
  • 歐盟:制定全面監管框架,強調儲備要求與流動性管理,旨在保護消費者並降低系統性風險。
  • 香港:2025年8月生效的《穩定幣條例草案》允許機構申請成為合規發行商,港元計價穩定幣作為反制美元的策略。
  • 新加坡:積極立法,推動穩定幣與金融科技整合,強化監管透明度。
  • 中國:上海官方首次召開會議探討人民幣掛鉤穩定幣,但受限於人民幣無法自由兌換及監管環境不透明,進展緩慢。
  • 其他地區:韓國、拉丁美洲等地也在一年內跟進立法,顯示全球對穩定幣監管的共識逐漸形成。

影響

  • 金融市場穩定性:穩定幣的廣泛應用可能影響全球金融市場,尤其在抵押品結構改變或大規模贖回時,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
  • 投資者信心:頻繁的擠兌事件與監管關注可能削弱市場對穩定幣的信任,影響其長期接受度。
  • 經濟政策調整:監管機構可能因穩定幣風險推動更嚴格法規,影響加密貨幣生態系統的發展與創新。

資安風險

  • 黑客攻擊:穩定幣的智能合約或基礎設施可能成為駭客目標,導致資金被盜或系統中斷。
  • 資料洩露:集中式管理平台若未妥善保護用戶資料,可能引發個資外洩,損害信任。
  • 操作風險:內部管理不善或員工疏忽可能導致系統漏洞,特別在高交易量時易受攻擊。
穩定幣的發展正處於關鍵階段,其穩定性與安全性取決於監管、技術進步及資安防護措施的完善。雖然提供便利性,但擠兌、資安及系統性風險需高度關注。未來展望顯示,具備強大背書與合規性的穩定幣將主導市場,國際間的監管競爭與合作將塑造其長期格局,建議有關個人及組織應關注各國政策、技術動態,並積極實施資安防護措施以應對潛在挑戰。


相關議題

  • 穩定幣的抵押品趨勢:穩定幣發行方越來越傾向持有大量短期美國國債作為抵押品,受到監管機構推動,旨在提升穩定性與透明度。
  • 擠兌風險關注:穩定幣近年頻頻面臨擠兌危機,導致其與美元掛鉤的穩定性受到質疑,潛在崩潰風險成為焦點。
  • 監管壓力增強:監管機構(如美國金融穩定監督委員會, FSOC)強調穩定幣在缺乏明確風險管理標準下,對金融系統穩定性構成威脅,促使業界調整策略。

風險

  • 擠兌與崩潰風險:如Tether等穩定幣曾因贖回壓力失去與美元掛鉤,顯示其在極端情況下的脆弱性。
  • 抵押品質量問題:即使採用短期國債作為抵押,若市場波動或利率變化,可能面臨流動性不足的風險。
  • 系統性風險:穩定幣若大規模失敗,可能波及傳統金融系統,特別是在與銀行或投資基金高度關聯時。
參考資料:美眾院壓倒性通過三大加密貨幣法案,https://news.cnyes.com/news/id/606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