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選單
從 Tesla Autopilot 判決事件看自駕車產品設計的資安風險與責任演化
事件回顧:科技創新與法律邊界的碰撞
2019 年,佛州一輛 Tesla Model S 在啟用 Autopilot 自動駕駛模式時未能停下,撞上停靠車輛,造成 22 歲女子喪生、男友重傷。2025 年 8 月,邁阿密聯邦陪審團裁定 Tesla 對事故承擔 33% 責任,總賠償金額高達 2.43 億美元,並判定 Tesla 對於其自動駕駛技術行銷存有誤導之嫌。該案為美國首次針對 Autopilot 死亡事故的聯邦陪審團判決,象徵著技術推廣與產品責任的風險新臨界。

從產品開發觀點檢討:設計流程中的資安缺口
  1. 自駕系統開發應導入「Secure-by-Design」理念:Tesla 的 Autopilot 系統雖標榜支援高速公路與部分市區道路,但並未從設計階段全面導入使用情境限制、異常監測與駕駛介面風險提示等「內建安全機制」,使駕駛者在非預期場景下(如一般道路)過度依賴系統。Secure-by-Design 要求在設計初期即考慮系統異常、人機互動(HMI)、環境多變性與錯誤操作風險,並非事後修補式防護。
  2. 缺乏「Cybersecurity-by-Design」機制將擴大風險暴露面:駕駛輔助系統若未設有資安風險評估與攻擊情境模擬,可能遭惡意干擾(如 GPS spoofing、sensor injection),造成系統誤判路況、觸發錯誤決策。產品設計階段應進行系統威脅建模(Threat Modeling)、資料完整性保護、行為異常偵測等措施。Tesla 未明確公開其 Autopilot 系統資安防護措施,使外界質疑其是否具備足夠的系統完整性防護與事件紀錄能力
  3. Autopilot 缺乏設計上「駕駛主控權回饋邏輯」:良好的駕駛輔助設計應具備多層冗餘與緊急接管機制。若偵測到駕駛分心或無手握方向盤應自動降級或退出自動駕駛模式。但本案中 Tesla 並未能證明其 Autopilot 已有效執行此類安全策略。這反映產品未建立以「功能安全(Functional Safety)」與「操控回饋」(Driver-in-the-Loop)為核心的交互邏輯設計

技術與行銷斷裂:產品宣稱與真實能力不符
陪審團認為 Tesla 在行銷上過度宣稱「全自動駕駛」,而實際上其 Autopilot 僅為 L2 級駕駛輔助系統(仍須人類駕駛全面監控)。駕駛因誤信其能力導致過度依賴,間接促成事故發生。
這暴露出一個安全產品設計的關鍵原則:產品說明、使用範圍、限制條件需與設計邏輯緊密對應,並透過人機介面(HMI)適當告知。

企業與開發者應強化的技術防線
資安與功能設計建議如下:
項目建議措施
系統限制識別明確定義 Autopilot 適用範圍,非高速公路應自動降級或警示      
使用者情境偵測導入駕駛注意力監控(如眼球追蹤、握盤感應)
Fail-Safe 設計當偵測駕駛無應對或環境異常,應自動退出自動駕駛
安全通訊Sensor 與控制單元間需加密並防止訊號偽造
記錄與稽核導入事件記錄黑盒子(Event Data Recorder)供事故回溯
安全宣導與HMI設計        使用者介面應即時顯示系統狀態與風險等級,避免誤解
 
未來監管與產業影響
  1. 立法風向轉變:未來美國與歐盟監管機關將可能對 ADAS 系統強制要求限制識別能力、安全聲明審查與 OTA 更新審核。
  2. 製造商責任提升:產品開發階段若未進行風險評估、無對應資安機制,將被視為可預期之設計缺陷。
  3. 保險業重新評價風險模型:Autopilot 使用者將可能面臨不同風險分類與保費評估邏輯。

資料來源:https://www.theregister.com/2025/08/01/florida_tesla_verdict/?td=rt-3a
本文深入解析事件背景、法律影響與對汽車產業與 AI 自駕技術之未來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