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選單
隨著人工智慧變得越來越智能,你的身分安全也必須

隨著人工智慧逐步深入企業日常運作,AI 代理人已不再於試驗室階段徘徊,而是橫跨多項核心業務流程並廣泛部署。根據一項來自企業調查指出,目前約有百分之八十二的企業已經廣泛使用 AI 代理人,這些代理系統具備高度自治、決策與適應能力,迅速擴大組織效能。然而,這種快速進展亦伴隨複雜風險,尤其在身份安全領域,AI 代理人的意外行為如未受控訪問敏感系統或未經授權分享資料,已成為近乎普遍的現象。

企業目前正面臨的關鍵挑戰包括:AI 代理人憑藉其自治性與學習能力,在缺乏嚴格治理架構下,有可能擴散資安漏洞並侵蝕企業控制機制。調查顯示,多達九成近乎企業指出,他們的 AI 代理人已曾執行非預期行動,包括不當訪問或敏感資料外洩。若無從制度面、技術面全面提升治理能力,這些自治系統將演化為創新與風險並存的危機點。此刻正是企業必須將身份安全轉型為 AI 創新戰略不可或缺的一環。

為上述挑戰,SailPoint 提出了 Identity Security Cloud 與 Harbor Pilot 兩大解決方案,並藉由 AWS AI Marketplace 整合部署。借助 Amazon Bedrock 結合 Anthropic Claude 的能力,企業能自動化產生 SaaS 連結器程式碼,加速整合流程,並同時強化治理架構。這些工具允許企業在 AI 創新與擴張中,仍維持對身份安全的精密掌控,透過身份優先治理方式嵌入 AI 系統運作核心,確保效能與安全並重。

具體而言,SailPoint 的整合讓企業能於 AWS AI 市場中,直接使用上述治理平台,將身份安全辦法內建於創新工作流程中,藉此加快部署速度而不犧牲安全管控能力。而企業只要透過這套整合框架,即可同時享有 AWS 的擴展性、韌性與安全性,並以高度信任方式推動 AI 應用擴張,這也是強化身份治理與創新進程兼備的關鍵策略。

不過,企業目前所面臨的風險數據令人警醒:有 23% 的組織報告 AI 代理人歷經憑證曝光事故,有 60% 的組織指出其代理人曾自主訪問高權限資料而未受監管控制;反映出治理空白的急迫性。與此同時,幾乎所有企業皆具擴大 AI 代理部署的計畫,未來一年中有 98% 組織將增強 AI 代理使用。若身份安全策略滯後於代理人拓展,企業將在快速擴張中同時放大資安風險。

綜觀全球身份安全趨勢,AI 帶動的身份治理革新展現多重維度。首先,AI 提供了高效異常檢測能力,能對大量身份行為進行即時分析,迅速辨識偏離常態的訪問。其次,AI 驅動的動態存取控制機制已開始取代傳統靜態機制,透過實時風險評估、地點與行為上下文判斷,啟動 Just-in-Time 存取規則,落實零信任原則並同時減少管理負擔。此外,AI 還能自動管理身份全生命週流程,如自動依據角色與團隊歷史判斷新員工應具有的資源權限,避免過度授權狀況,提升治理精準度。

在更宏觀觀點上,身份安全領域正迅速從「以人為本」轉向「以人機混合身份」治理為標的。如今機器身份(包含 AI 代理人、API 金鑰、服務帳戶等)數量已遠超過人類身份,有報告指出機器身份的數量與人類身份的比率高達 82︰1。這種非人類身份的爆炸成長推升了新的威脅面,企業不得不重新建構其治理模式,涵蓋發現、分類、全生命週期治理與風險偵測機制。此外,研究者提出一體化框架主張,應將人與機器身份視為同等治理對象,採用統一風險評估、持續驗證與零信任政策,以減少身份事件並加快事件回應時效。

在學術層面,前沿技術也提出創新方法。例如某篇提出 Agentic AI 專屬的零信任 IAM 架構,採用去中心化身份識別(如 DID)與可驗證憑證(VC),並搭配動態細粒度存取控制、能力導向命名服務與全球性會話管理層,甚至利用零知識證明以保護隱私與政策合規。這類技術正為大型、多智慧代理系統建立可審計、可回溯、具動態控管能力的新身份治理藍圖。

而對一般企業而言,另一重實務挑戰為 AI 揉合生物識別系統所帶來之「身份深偽」威脅。這類攻擊可透過深偽影片、聲音模擬等偽造手段突破靜態生物認證系統。研究者提出一套深偽攻擊流程模型與三層防護框架建議,包括使用動態特徵(如眼球運動)、落實隱私保護治理,以及強化用戶教育,以強化對深偽身份攻擊的防護能力。

綜合各界趨勢與案例,我們可以看到:AI 對身份安全的影響是全面而深遠的。作為台灣應用軟件開發與部署者,應對下列策略方向高度關注並具體落實:

一、建立 AI 代理人身份治理的基礎設施:包括身份分類、憑證保護、存取控制政策與審計機制。透過合作平台如 AWS AI 市場整合身份治理產品(如 SailPoint 等),可加速創新導入並維持控制。

二、導入動態、上下文敏感的存取決策自動化機制:善用 AI 評分模型驅動 Just-in-Time 權限、異常偵測與訪問風險評估,將靜態制度化流程轉型為連續智能治理流程。

三、重新設計身份治理架構架構為人機一體化:將非人類身份(如 AI 代理人、服務帳戶、API 金鑰等)納入與人同等的治理制度,統一安全政策與生命週期管理。

四、參考先進研究技術:例如使用去中心化身份(DID/VC)、零知識證明與 Agent Naming Service 等機制,為 AI 系統構建可溯源、可撤銷与具細粒度控管的身份基礎架構。

五、防範 AI 深偽攻擊:強化生物識別系統對視覺與語音深偽的抵抗力,包括採用動態信號偵測、多層式辨識流程與用戶教育機制。

六、企業策略結合資安的新型態治理:在台灣軟體產業環境中,應融合上述治理策略于軟體開發、測試到部署的每一階段,落實 Secure-by-Design 原則,並同步提升員工資安素養與治理流程標準。

結語而言,在 AI 持續成長與開展的今天,身份安全不再附屬於資訊安全策略之下,而是創新與風險管理不可拆分的核心。台灣應用軟件開發者與資安治理者若能掌握 AI 驅動身份安全技術與框架,並適切整合創新與治理,便能在強化資安保障的同時,加速軟體創新與市場競爭力提升。這既是當前迫切挑戰,也是未來成長關鍵。


資料來源:https://www.helpnetsecurity.com/2025/08/19/ai-grow-smarter-identity-security/
剖析 AI 代理人的廣泛部署現況與潛在風險、企業對身份安全的迫切需求、以 SailPoint 為代表的智能身份治理解決方案整合 AWS AI 市場的方式,以及全球趨勢與技術與治理框架的融合;深化台灣軟體開發與資安治理的應用思維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