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OT 資安為成長槓桿:在保護資產的同時推動敏捷工業轉型
前言
工業數位轉型的必然性
隨著全球產業持續進入 工業 4.0 階段,數位化、連網化與智慧化已經成為製造、能源、交通、醫療等行業的核心策略。過去專注於效率與產能的工業系統,正快速演變為 以資料驅動的智慧生態。
在這樣的環境下,營運技術(Operational Technology, OT)不再是孤立的控制系統,而是與資訊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緊密結合。從智慧工廠的感測器、能源管理的 SCADA 系統,到自動駕駛車輛與醫療 IoT,OT 的範圍已大幅擴張。
然而,這種 IT-OT 融合 帶來了新的資安風險:原本隔離的工控系統逐漸暴露於網路威脅之中。勒索軟體、供應鏈攻擊、APT(高階持續性威脅)、內部人員濫用,都可能造成工業營運停頓甚至人身安全風險。
OT 資安角色的轉變
傳統上,企業將 OT 資安視為「成本中心」,僅用於降低停機風險。然而,隨著數位轉型加速,前瞻組織開始將 OT 資安 定位為成長槓桿,視其為支持創新、確保營運彈性、推動敏捷轉型的基礎建設。換言之,OT 資安正從「守護營運」進化為「推動價值」。
挑戰
- 遺留系統與技術債務:許多工業控制系統運行數十年,缺乏安全更新與補丁能力,甚至無法輕易更換。這些遺留系統既是核心生產資產,也是最大的風險來源。
- IT 與 OT 的文化鴻溝:IT 團隊強調機密性、數據完整性、網路安全;OT 團隊則專注優先確保設備運轉不中斷,追求可用性與穩定性,這種差異造成溝通與治理上的斷層,導致資安措施難以全面落實。
- 能見度不足:許多企業甚至不知道自己 OT 網路中有哪些設備、版本與漏洞。資產盤點不足,使得安全事件發生時難以及時應對。
- 合規壓力:國際與區域法規(如 NIS2 指令、ISA/IEC 62443、NERC CIP)正逐漸強化,要求工業組織在資安治理、監測與事件回應上達到更高水準。
- 技能缺口:OT 資安專業人才稀缺,既懂工控系統又熟悉網路防禦的人才極為有限,造成防禦力不足。
區動力
- 營運績效與資安的結合:高階主管愈來愈關注資安投資的回報率(ROI)。當資安能夠顯著縮短停機時間(例如從兩週縮短至兩天)、減少損失,即能獲得管理層支持。
- 數位化與自動化需求:遠端監控、預測性維護、自動排程與智慧生產皆依賴即時數據。若缺乏安全保障,數位轉型就無法落地。
- 供應鏈與品牌壓力:大型企業與跨國供應鏈正要求合作夥伴具備一定的資安能力。對於製造與能源公司而言,資安已成為獲取合約與合作的門檻。
- ESG 與永續發展目標:資安事故可能造成環境與社會影響,例如能源中斷或工業外洩事件。將 OT 資安納入 ESG 架構,是企業邁向永續的必然需求。
創新與合規
- 安全與創新的共存:許多主管擔心資安會成為創新的阻力。但事實上,若在設計初期就將資安納入產品與流程規劃,反而能避免後續的修改成本,支持更快的創新節奏。
- 合規即價值:合規不僅是滿足監管要求,也是展現企業責任與信任的工具。能在早期完成 NIS2 或 IEC 62443 等標準的落實,不僅降低風險,更可作為對外宣示,提升市場競爭力。
- 從防禦到賦能:資安框架若能與 工業 AI、邊緣運算、智慧自動化 等技術並行,不僅防範威脅,更能賦能創新。
價值開發
- 營運連續性與可靠性:安全的 OT 環境降低非計畫停機,確保生產線與能源設施持續運作。
- 知識產權與數據保護:工業設計、專利配方、產品藍圖一旦外洩,將造成不可逆損失。資安即是保護企業「智慧資本」的屏障。
- 預測性維護與成本降低:透過安全的感測網路蒐集資料,企業可進行 AI 驅動的預測維護,避免代價高昂的突發停機。
- 供應鏈與品牌信任:資安成熟度已成為供應鏈審核的重要項目,強化 OT 資安能直接提升合作機會,甚至成為市場差異化的優勢。
- 數位孿生與營收增長:在安全環境下,數位孿生技術可模擬生產流程,幫助企業開發新產品與服務,實現增量收入。
應對方案
- 建立 OT 資產能見度:全面盤點工業控制系統與設備,掌握其韌體版本與漏洞狀態,部署持續監測工具,形成 OT 資安「單一真相來源」。
- 跨部門協作:整合 IT、OT 與資安部門,建立統一治理架構;人資、財務、法務與營運也應納入,確保安全策略與業務一致。
- 分層防禦與網路切割:建立網路分區,避免威脅橫向擴散;在關鍵控制系統與外部網路之間,部署多層閘道與檢測機制。
- 事件回應與韌性建設:制定 OT 專屬的事件回應計畫,並定期演練;建立快速復原能力(例如備援系統、災難恢復演練),降低停機衝擊。
- 供應鏈安全:要求供應商遵循既定標準(如 ISO 27001、IEC 62443),對供應鏈引入的設備與軟體進行安全驗收與測試。
- 投資與績效連結:將資安指標與營運績效(如停機時間、產量)結合,以量化數據證明資安投資的效益,獲取管理層支持。
OT與AI交互影響
- 組織AI應用有賴 OT 安全:AI 的應用(如預測維護、智能調度)必須依賴即時 OT 數據,若數據來源不可信,AI 的決策將失準,甚至造成營運事故。
- AI 反哺 OT 資安:AI 技術可強化 OT 資安,例如機器學習偵測異常網路流量、自動化漏洞修補與補丁管理、預測性分析潛在的攻擊模式。
- 邊緣運算與安全需求:隨著 AI 更多部署於工廠現場(Edge AI),必須同時確保邊緣裝置的安全性,避免成為新的攻擊入口。
- 人機協作的平衡:AI 能自動化許多安全檢測,但最終決策仍需人員參與。如何在 AI 輔助與人類專業之間找到平衡,是未來資安治理的關鍵。
結論與建議
OT 資安正逐漸由「防禦角色」轉變為 企業成長槓桿。它不僅保護資產,還能驅動敏捷的工業轉型,支撐 AI 與數位孿生等創新應用。給高階主管的五大建議:
- 重新定位 OT 資安:將其視為支持創新與營運韌性的核心基礎,而非純粹成本。
- 強化跨部門治理:建立跨 IT、OT 與業務的協作模式,避免孤島效應。
- 推動前瞻性合規:不僅滿足法規,更將合規視為競爭優勢。
- 確立投資回報模式:透過量化指標(如停機時間、恢復速度)展示資安投資價值。
- 擁抱 AI 與數據驅動未來:確保 OT 環境安全,以釋放 AI 與工業數位化的最大潛能。
在全球產業轉型浪潮下,「安全即成長」 將成為新常態。能夠把 OT 資安納入核心戰略的企業,將不僅能降低風險,更能在高度競爭與快速變動的市場中掌握創新與領先優勢。
參考資料:https://industrialcyber.co/features/using-ot-cybersecurity-as-a-growth-lever-by-protecting-assets-while-enabling-agile-industrial-transformation/
本報告粗略解析 OT(營運技術)資安如何從單純的防護角色,轉變為工業數位轉型與 AI 應用的成長槓桿。內容涵蓋背景、挑戰、驅動力、合規與創新、價值開發、應對策略,以及 OT 與 AI 的交互影響,協助高階主管在保護關鍵資產的同時,推動營運韌性與工業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