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犯罪集團在印度洗錢 5800 億:假應用程式與騾戶的地下金融帝國
引言
中國網路犯罪集團在印度打造了一個龐大的地下金融帝國,據 CloudSEK 報告,每年透過假應用程式、騾戶(mule accounts)及非法支付閘道洗錢超過 580 億美元(約 5000 億盧比)。根據 Hackread 報導,這些犯罪集團利用 Telegram 和 WhatsApp 招募印度公民作為騾戶,透過非法數位平台進行賭博、龐氏騙局與詐騙,嚴重威脅印度的金融與國家安全。 台灣應用軟件深入解析這一地下洗錢網絡的運作模式,並提供企業防範建議,協助金融業與相關組織強化資安防護。
洗錢網絡的運作機制
CloudSEK 調查顯示,這一洗錢行動由中國犯罪集團主導,透過精心設計的社交工程手法,誘騙印度公民參與。犯罪集團主要透過 Telegram 和 WhatsApp 推廣「快速致富」應用程式,吸引失業青年與學生等弱勢群體成為騾戶。 這些騾戶提供銀行帳戶與身份證明(如 Aadhaar 卡),用於非法資金轉移,獲取 1% 至 2% 的佣金。
攻擊流程如下:
- 招募騾戶:犯罪集團透過虛假應用程式(如假銀行或投資應用)或面對面會議,誘騙用戶提供銀行帳戶與身份資料。
- 非法支付閘道:與印度儲備銀行(RBI)監管的合法閘道不同,這些非法閘道不受《防止洗錢法》(PMLA)約束,成為資金轉移的關鍵管道。
- 資金分層:資金在多個騾戶間快速轉移,掩蓋其來源。部分資金以現金提取,部分轉換為加密貨幣(如 Tether, USDT)或透過地下匯款系統(hawala)流出印度。
- 最終流出:資金偽裝成合法國際貿易交易,轉移至海外帳戶,難以追蹤。
CloudSEK 分析單一應用程式發現,一年內透過 398,675 筆交易、34,299 個騾戶洗錢約 2000 萬美元,推估整個網絡年洗錢規模達 5850 億美元。 印度網路犯罪協調中心(I4C)報告每天新增約 4000 個騾戶,顯示問題的嚴重性。
影響與風險
這一洗錢網絡對印度經濟與金融安全構成多重威脅:
- 經濟損失:每年數十億美元的未稅資金流出,削弱盧比價值,影響經濟穩定。
- 公民受害:參與騾戶的公民不僅成為詐騙受害者,還可能因不知情參與非法活動而面臨法律後果。
- 金融系統信任危機:非法支付閘道與假應用程式侵蝕公眾對數位支付的信任,影響印度數位經濟的發展。
- 跨境挑戰:中國支付閘道的參與使追蹤資金流向更困難,凸顯國際執法合作的必要性。
此外,這些資金支持非法活動,包括線上賭博、詐騙性數位借貸與假股票交易平台,進一步加劇受害者損失。 例如,2024 年底,德里警方破獲一宗涉及中國詐騙者的「數位逮捕」騙局,顯示犯罪集團的跨國協調能力。
洗錢網絡的技術挑戰
中國犯罪集團利用技術漏洞與監管缺口,規避印度金融監管。非法支付閘道不受 RBI 監管,允許快速轉移資金至海外。 此外,犯罪集團使用加密貨幣與地下匯款系統,使資金追蹤變得困難。 假應用程式偽裝成合法銀行或投資平台,結合社交工程手法(如偽造域名 .online),誘騙用戶提供敏感資料。
CloudSEK 於 2023 年 9 月發現一假應用程式冒充印度泰米爾納德邦某知名銀行,顯示犯罪集團對目標市場的深入研究。 這些應用程式常透過短網址或第三方平台分發,規避傳統防毒軟體檢測。 企業若未部署進階監控或行為分析工具,難以察覺此類隱形威脅。
防護措施與建議
為防範這類洗錢與網路詐騙,企業與金融機構應採取以下措施:
- 強化應用程式審查:對 Telegram、WhatsApp 等平台上的可疑應用程式進行審查,避免員工或客戶下載假應用。
- 部署進階監控:使用 SIEM 與 EDR 系統,監控異常資金流動與可疑網路連線,特別是與中國支付閘道相關的活動。
- 員工訓練:針對金融業員工進行社交工程與網路釣魚防範訓練,教導辨識假應用程式與詐騙訊息。
- 監管合作:與 RBI、I4C 等機構合作,分享威脅情報,追蹤非法支付閘道與騾戶網絡。
- 加密貨幣監控:部署區塊鏈分析工具,追蹤 USDT 等加密貨幣的洗錢路徑,識別可疑交易。
結論
中國犯罪集團利用假應用程式與騾戶在印度洗錢數十億美元,對金融安全構成嚴重威脅。企業需透過技術防護、員工訓練與監管合作,強化資安防線。台灣應用軟件致力提供客製化資安服務,協助客戶打造您的資安防護網!
資料來源:https://hackread.com/chinese-groups-launder-india-fake-apps-mule-accou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