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選單
律師稱,死者有權刪除自己的數據,以免被人工智慧化
當死亡遇上數位足跡與人工智慧:保障逝者的數位刪除權
在數位時代,我們的生活與網路世界緊密相連,從社群媒體貼文到雲端文件,從電子郵件到照片庫,每個人的數位足跡都在不斷累積。當一個人離世後,他們的肉體雖已消逝,但其龐大的數位足跡卻依然存在,並可能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復活」。近年來,隨著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技術的突飛猛進,利用逝者生前的數位資料來重現其聲音、影像甚至人格特質的「數位復活」服務應運而生,這不僅為逝者家屬帶來情感上的衝擊,更引發了關於隱私、尊嚴與數位遺產管理的深刻倫理與法律問題
美國喬治亞大學法學院的信託法主席維多利亞·漢尼曼(Victoria Haneman)便對此表達了嚴正關切。她在《波士頓學院法學評論》(Boston College Law Review)上發表的論文《數位復活法》(The Law of Digital Resurrection)中指出,雖然AI復活技術為某些家庭提供了一種與逝者「互動」的可能,但也可能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被濫用,對逝者及其家屬造成傷害。她強調,當前美國法律對於逝者資料的保護嚴重不足,呼籲立法應賦予逝者遺產管理人一個「有限的數位刪除權」,以應對這個新興的法律挑戰。

AI復活技術的崛起與隱私挑戰
「數位復活」並非科幻小說的情節,而是正在發生的現實。目前已有許多公司如Seance AI、StoryFile、Replika、MindBank Ai和HereAfter AI等,專門從事這類服務。這些公司透過訓練AI模型來學習個人生前的數位文件,包括照片、錄音、影片、電子郵件和社群媒體貼文,最終生成一個能夠模仿逝者聲音和說話方式的數位替身。然而,這項技術的商業化應用,引發了幾個核心問題:
  • 資料保護的真空地帶: 活著的人可以透過現行法律,對其個人資料的收集與使用保有一定的控制權。然而,一旦離世,這些保護措施便會失效。美國法律對於逝者資料的保護幾乎是空白,這使得逝者的數位遺產處於一個無人管理的狀態,任由科技平台或商業公司處置。
  • 平台規則的侷限性: 現行法律中,唯一能對逝者數位資料進行管理的,是《數位資產統一信託人存取法》(RUFADAA),該法旨在協助受託人管理逝者的數位檔案。然而,漢尼曼指出,這項法案主要關注的是存取而非刪除。此外,絕大多數人並未立下遺囑,使得數位資料的處理權最終仍回到各大科技平台手中。例如,Facebook允許將逝者帳號設為「紀念帳號」,但仍保留其發布的所有內容,並未提供刪除選項。
  • 個人尊嚴與濫用的風險: 數位復活不僅關乎逝者的隱私,更涉及其人格尊嚴。如果逝者的數位替身被用於商業用途,或是被惡意扭曲、散布不實言論,這將是對逝者名譽和尊嚴的巨大侵犯。當前法律中的「公開權」(Right to Publicity)雖然在約25個州為逝者提供了一定的保護,但其執行和商業化問題重重。

漢尼曼的解決方案:參照人體遺骸保護法
漢尼曼認為,由於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保障言論自由,類似歐洲「被遺忘權」(Right to be forgotten)的全面性數位刪除權在美國可能難以實施。因此,她提出了更具操作性的建議:參照保護人體遺骸不受褻瀆的法律,為逝者的數位遺產提供類似的保護。
她的核心論點是,逝者的數位資料,特別是那些構成其數位人格的部分,可以被視為一種特殊的「數位遺骸」。正如遺產管理人有權處理逝者的實體信件和照片一樣,他們也應該被賦予處理數位資訊的權利。
為此,她提出了具體的立法建議:賦予逝者遺產管理人一個「有限的、十二個月內的數位刪除權」。這個時間限制是為了在個人權利與社會整體利益之間取得平衡。在逝者離世後的這段時間內,其遺產管理人可以決定刪除或保留特定的數位資料,以避免逝者人格被不當利用或冒犯。這項法律旨在:
  • 賦予家屬控制權: 讓遺產管理人能夠代表逝者,針對其數位人格的未來做出關鍵決定。
  • 應對新興技術: 專門應對AI復活這類新興技術帶來的挑戰,確保技術的發展不侵犯個人尊嚴。
  • 與現行法律結合: 旨在填補現有法律(如RUFADAA)的不足,為數位遺產管理提供一個更全面的框架。

結論
維多利亞·漢尼曼提出的「逝者數位刪除權」概念,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極具啟發性的思考方向。在AI技術日益普及的今天,保護逝者的數位尊嚴不僅是法律層面的議題,更是倫理與人文關懷的體現。對於台灣的應用軟件產業而言,這也提醒我們,在開發與應用相關技術時,應將隱私保護和倫理規範納入考量。未來,如何透過立法來平衡數位創新、個人隱私與逝者尊嚴,將是全球各國共同面臨的重要挑戰。這份報告不僅是對美國法學界觀點的整理,更是對台灣社會在面對數位未來時,所應進行的深度對話的呼籲。

資料來源:https://www.theregister.com/2025/08/09/dead_need_ai_data_delete_right/?td=rt-3a
探討在生成式AI時代,逝者的數位足跡和AI復活技術所帶來的隱私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