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選單
全球40起最惡名昭彰的網路攻擊與犯罪[2025]

導言:歷史經典事件的現代意涵

重大資安事件雖已發生多年,卻仍對當前的資安策略具有高度啟發性。無論是勒索軟體、國家級網攻、DDoS 攻擊、資料外洩或金融詐欺,這些事件都揭露了技術弱點、人為疏失、社交工程以及供應鏈滲透的風險。本報告透過分析多起全球知名的資安攻擊案例,歸納攻擊模式、共通特性與未來資安治理重點。


代表性攻擊案深度解析

1. Operation Aurora(2009)
這起攻擊由中國的駭客組織發動,鎖定 Google 及多家科技與軍工企業,目的是竊取程式原始碼與敏感業務資訊。攻擊手法包括水坑式攻擊、IE 零日漏洞與後門植入。攻擊成功後,Google 公開指控中國駭客行動,導致國際高度關注,並引發資安策略轉向。

2. WannaCry(2017)
這場全球勒索軟體攻擊橫掃 150 多國、超過 20 萬台電腦,目標涵蓋政府、醫療、製造業及企業網路。攻擊者利用 Windows SMB 漏洞 EternalBlue 自動散播,造成大規模停擺。此次事件揭示補丁管理缺失的嚴重性,也讓備份隔離與網路分區的重要性受到重視。

3. NotPetya(2017)
該惡意程式最初透過烏克蘭會計軟體的更新機制植入,之後橫向傳播至全球。NotPetya 與 Petya 相似,但感染後導致系統無法復原,屬於破壞型勒索軟體。這次攻擊造成跨國企業如 Maersk、Merck 等遭受巨額損失。此案例顯示供應鏈安全與災難復原規劃的重要性。

4. Dyn DNS DDoS 攻擊(2016)
2016 年 10 月,DNS 服務供應商 Dyn 遭到 Mirai IoT 僵屍網路發動大規模 DDoS 攻擊,流量達 Tbps 等級,導致 Twitter、Netflix、PayPal 等主流服務無法使用。事件突顯出 IoT 裝置缺乏安全設計可能引發全球性網路中斷,並提醒關鍵基礎服務如 DNS 的可靠性至關重要。

5. 孟加拉銀行網銀盜轉事件(2016)
駭客利用 SWIFT 金融轉帳系統的漏洞,竊取 8,100 萬美元並將資金轉入海外帳戶。這起攻擊涉及高度專業的滲透技術與金融系統知識,顯示金融機構在資安上的巨大風險。事件也揭示了內部人員配合、弱化驗證程序與不足的交易監控皆可能成為攻擊成功的原因。

6. Equifax 資料外洩事件(2017)
黑客利用 Web 應用程式漏洞,入侵美國信貸評分公司 Equifax 的資料庫,竊取 1.45 億筆個人敏感資料,包括社會安全號、出生日期和駕照號碼。這起事件對民眾隱私造成極大衝擊,也讓企業對資料保護與漏洞管理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7. 加密貨幣與 DeFi 平台攻擊事件
包括 Mt. Gox(2014)比特幣交易所被駭、Poly Network(2021)超過 6 億美元資產遭竊,以及 2022 年 Wormhole、Ronin Network 等事件,都突顯智能合約與橋接協定的安全缺陷。這些事件提醒市場參與者必須強化合約審計、資產儲存與異常檢測。


跨案例分析與共通啟示

1. 攻擊手法雖不同,但核心模式類似
無論是竊取智慧財產、金融資產或進行政治影響,這些攻擊多數結合零日漏洞、供應鏈滲透、社交工程與 IoT 濫用。例如 Operation Aurora 利用零日漏洞,NotPetya 透過軟體更新渠道進入企業網路,Dyn 攻擊則利用大量未受保護的 IoT 裝置。

2. 人為因素是最大的弱點
許多攻擊成功源於員工缺乏訓練、第三方帳號管理不當或驗證流程薄弱。例如 Bangladesh Bank 事件涉及內部人員配合,APT28 組織擅長精準釣魚攻擊,Equifax 資料外洩則因漏洞修補延遲導致。

3. 供應鏈與第三方風險不可忽視
NotPetya 利用會計軟體更新後門進行滲透,SWIFT 攻擊利用銀行內部系統缺陷,DeFi 平台事件則因智能合約審計不足導致資產被盜。這些案例顯示,供應鏈治理與第三方安全檢核是組織資安策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4. 多層防禦與事件應變的重要性
這些案例共同提醒企業,資安防護不應侷限於單一技術措施。漏洞修補、網路分段、異常行為監測、資料備份與應變演練,都是防範大規模攻擊的重要手段。缺乏整體防護架構的組織,在面對快速擴散的攻擊時往往毫無招架之力。


AI 技術帶來的新型威脅

隨著生成式 AI 的普及,資安攻擊的型態正快速演化。AI 降低了網路攻擊的技術門檻,使缺乏專業能力的人也能發動高擬真的釣魚郵件或社交工程攻擊。深偽語音與影片也開始被用來冒充主管或企業高層,誘導員工進行轉帳或洩漏資料。
AI 本身也可能成為新的攻擊面,企業若將生成式 AI 模型整合進業務流程,卻缺乏安全控管,將面臨模型被操縱或用於滲透的風險。這意味著企業需將 AI 視為供應鏈的一部分,納入風險評估與持續監控。


綜合觀察與未來趨勢

  1. 歷史案例提供了重要教訓:WannaCry 與 NotPetya 顯示補丁與網路隔離的重要性,Equifax 事件則提醒企業須重視漏洞管理與個資保護。
  2. 人員教育是防禦關鍵:APT28 等案例表明,即使資安系統完善,員工若缺乏資安意識,仍可能成為攻擊入口。
  3. AI 正重塑攻擊與防禦格局:攻擊者開始使用 AI 自動化生成惡意內容、社交工程腳本與假文件。防禦方也需部署 AI 驅動的偵測與應變工具。
  4. 資安治理需全面性思維:資安已不僅是 IT 部門的責任,而需納入企業治理結構,涵蓋法務、合約審核、供應鏈管理及人員培訓。

結語

從 Operation Aurora 到近年的 DeFi 竊資事件,資安攻擊手法雖然不斷演變,但核心問題始終圍繞在漏洞管理、人員疏忽與第三方風險。AI 技術的加入讓攻擊門檻降低並增強了欺騙性,對防禦提出更高要求。企業必須吸取這些案例的教訓,強化資安治理、流程規範、教育訓練與多層次防護架構,才能在不斷變化的威脅環境中維持營運韌性。
 
資料來源:

40 Most Infamous Global Cyber Attacks & Crimes[2025], https://digitaldefynd.com/IQ/famous-cyber-attacks/

本報告是根據 DigitalDefynd 彙整的「全球最著名的資安攻擊事件」結合多個權威來源整理出的摘要,內容聚焦攻擊案例分析、共通特性與未來資安視角,去除了「防禦策略建議總覽」區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