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摘要
一份由資安專家發表的報告指出,網路犯罪分子的攻擊焦點正逐漸轉向Z世代(Gen Z)的年輕工作者。長期以來,資安領域普遍認為年長世代對網路威脅的警覺性較低,因此是主要攻擊目標。然而,由於Z世代作為數位原生代,習慣於同時處理多份工作(俗稱「斜槓青年」),並在個人與職場之間頻繁切換數位工具與平台,這使得他們暴露在一個廣泛且複雜的攻擊面。報告強調,駭客正是看準了Z世代這種獨特的工作與生活習慣,利用他們對數位科技的過度依賴與較為鬆散的資安態度,發動新的網路釣魚和社交工程攻擊。
資安風險
Z世代獨特的數位行為模式,創造了多重資安風險。首先,他們常將個人設備(如筆記型電腦)用於工作,並在咖啡廳、共用辦公空間等不安全的公共網路環境下辦公,這大大增加了資料被攔截或裝置被感染的風險。其次,Z世代的「斜槓」工作模式,促使他們頻繁地使用各種不同的應用程式和服務,例如WhatsApp、Slack、各種專案管理工具等,無形中擴大了被攻擊的潛在接觸點。此外,專家指出,儘管他們精通數位工具,但這種熟練度反而可能導致風險性行為,例如:
- 快速點擊習慣:面對彈出視窗或連結時,缺乏耐心仔細檢查,易點擊惡意內容。
- 密碼重複使用:在多個不同平台使用相同或類似的密碼,一旦其中一個帳號被攻破,所有帳號皆有被盜的風險。
- 對社交工程的低警覺:報告特別指出,Z世代更為「佛系」的工作態度和生活習慣,讓他們更容易相信基於社交工程的詐騙手法。
安全影響
一旦Z世代工作者遭受網路攻擊,其影響不僅限於個人。由於公私界線模糊,惡意軟體或駭客取得的存取權限,可能從個人裝置蔓延到其任職的企業網路。這可能導致企業資料外洩、機密資訊被竊,甚至成為勒索軟體攻擊的切入點。駭客可以利用被盜取的員工帳號,發送內部網路釣魚郵件,讓攻擊在企業內部迅速擴散,造成比外部攻擊更嚴重的損害。對於個人而言,除了帳號和財務資訊被竊取外,還可能因不實的工作機會或詐騙手法而蒙受金錢損失,例如被要求預付培訓費用或處理第三方付款。
行動建議
為了有效防範這類針對Z世代的攻擊,企業和個人應共同努力:
- 強化資安教育:企業應為所有員工,特別是Z世代員工,提供針對性的資安意識培訓。內容應著重於辨識網路釣魚郵件、社交工程陷阱,並強調不重複使用密碼的重要性。
- 使用密碼管理器:專家強烈建議使用密碼管理器。這不僅能幫助使用者生成和儲存強大、獨一無二的密碼,還能提醒他們不要在已知釣魚網站上輸入憑證。
- 實施多重認證(MFA):企業應強制所有員工在重要服務和應用程式上啟用多重認證。即使駭客成功竊取密碼,沒有第二道驗證也無法登入。
- 劃分工作與個人設備: 企業應建立明確政策,鼓勵或要求員工將工作與個人設備和應用程式分開使用,並禁止在未受保護的公用網路存取公司敏感資料。
- 警惕可疑跡象:提醒員工注意一些「紅旗」警告,例如「不費吹灰之力就能賺大錢」的招募訊息、要求預付費用的職位或超出工作範圍的個人資訊要求等。
結論
這份報告清晰地顯示,網路犯罪分子正不斷調整其策略,以適應現代工作模式的變化。Z世代作為當代勞動力的新生力量,儘管數位能力強大,但其獨特的生活與工作習慣卻意外地成為新的資安弱點。這場資安挑戰需要企業和個人共同面對。企業必須透過更有針對性的資安政策和教育來保護自己,而Z世代工作者也需意識到,數位流利並不等同於資安防護。唯有提高警覺,並採用更嚴謹的資安習慣,才能有效抵禦不斷演變的網路威脅,確保數位生活與職場的安全。
資料來源:https://www.securityweek.com/gen-z-in-the-crosshairs-cybercriminals-shift-focus-to-young-digital-savvy-workers/
網路犯罪分子正將攻擊重點轉向Z世代年輕工作者。儘管他們具備高度數位化能力,但因多重職業、公私生活界線模糊及風險性行為,使其成為網路釣魚和社交工程攻擊的理想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