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選單
Suetopia:生成式人工智慧即將對你的企業提起訴訟
前言:節省成本的誘惑與潛在的法律陷阱

在數位時代,生成式AI(Generative AI)技術正以驚人的速度滲透到各行各業。從設計企業標誌、撰寫宣傳文案到建構整個網站,越來越多美國公司將生成式AI視為一種節省成本的有效工具,以取代傳統上需要支付給創意專業人士的費用。然而,這種看似高效的模式背後,隱藏著巨大的法律風險,尤其是與著作權侵權相關的訴訟,可能會讓企業面臨意想不到的財務與聲譽損失。

當企業將AI生成的內容用於公開宣傳時,如果這些內容與現有受著作權保護的作品「實質相似」(substantially similar),那麼企業就可能被控侵權。電子前線基金會(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的AI與知識存取法律專案總監Kit Walsh明確指出:「除非出於合理使用(fair use)的目的,否則如果你的創作與受著作權保護的作品實質相似,侵權就已發生。」令人擔憂的是,即使是透過中立的提示詞(prompt)生成內容,AI也可能無意間創造出受著作權保護的智慧財產。例如,當你要求AI工具畫出一個「電玩水電工」時,它可能會直接給你一個與「瑪利歐」高度相似的角色,如果企業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使用了這類內容,依然可能面臨法律責任。
 
侵權責任與潛在損害:法律訴訟的代價

一旦被控告著作權侵權,企業將面臨嚴重的後果。根據美國法律,著作權持有人可以選擇要求賠償實際損失,包括因侵權方獲利所造成的損失;或者選擇法定損害賠償,每項侵權作品的最高賠償額為3萬美元,若能證明侵權是「故意」(willful),賠償金額可高達15萬美元。

律師Benjamin Bedrava指出,如果侵權方是小型企業,而著作權持有人是像任天堂這樣的大公司,通常會先收到「終止侵權通知函」(cease and desist letter),要求停止使用侵權內容,才可能面臨訴訟。然而,如果著作權持有人與你的公司規模相近或為直接競爭對手,那麼直接訴訟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

更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最終法庭判決的賠償金額不高(例如只 equivalent to the cost of a license fee),法律訴訟帶來的龐大律師費用也足以讓一家小公司陷入困境。Bedrava舉例說:「律師費用可能高達十五萬美元,而使用該素材的授權費可能只需一千五百美元。」此外,被要求停止使用已投資的品牌素材(如標誌、標語、網站設計)本身,也會對企業的業務造成巨大損失。
 
生成式AI公司的「免責條款」:企業難以尋求保障

當企業因使用AI生成的侵權內容而被起訴時,是否能向提供AI服務的公司(如OpenAI、微軟、Google)尋求法律保障?答案是:非常困難。

多數AI供應商的服務條款(Terms of Service, TOS)都包含明確的免責聲明,將因客戶使用其工具而產生的法律訴訟責任撇清。例如,OpenAI的服務條款中寫道,使用者(特別是企業或組織)需賠償並保護OpenAI及其附屬公司,使其免於因客戶使用其服務和內容而產生的第三方索賠與費用。微軟的Bing圖像建立者條款也明確表示,對於使用者後續使用生成內容可能造成的第三方權利侵犯(包括著作權、商標、隱私權等),微軟不作任何形式的保證或聲明。

儘管如此,部分AI公司(如微軟、OpenAI、Anthropic)為了吸引企業客戶,開始提供有限制的「賠償政策」(indemnification policies)。然而,這些政策並非萬靈丹,而是充滿了「漏洞」與附加條件。以OpenAI的API使用者賠償條款為例,其排除條款包含:「若客戶或其終端使用者明知或應當知悉輸出內容可能侵權」、「若客戶未啟用或忽略OpenAI提供的引文、過濾或安全功能」、「若輸出內容被修改、轉換或與非OpenAI提供的服務結合使用」、「若客戶或其終端使用者無權使用輸入內容產生侵權輸出」等。

律師Mike Poropat表示,這些條款中的「應當知悉」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很容易將責任轉嫁給使用者。而「修改、轉換或與其他服務結合使用」等限制,也使得日常的編輯行為(如在Photoshop中裁切圖像、在Wix網站建置工具中使用圖像)可能導致賠償失效。總而言之,這些賠償條款並非「免罪金牌」,企業仍可能捲入曠日持久的訴訟,而AI公司也隨時可能找到理由拒絕提供法律援助。
 
AI生成內容的著作權與商標保護問題

除了侵權風險,企業還需面對另一個問題:自己生成的AI內容是否受到法律保護?

根據美國著作權辦公室(US Copyright Office)的規定,AI生成的內容不具備著作權,因為其缺乏人類作者。法院在Thaler v. Perlmutter等案例中也 подтвер this觀點。然而,這不代表AI內容毫無保護的機會。如果一件作品中的部分內容是人類創作,那麼只有人類創作的部分才能獲得著作權保護。例如,在 graphic novel《Zarya of the Dawn》的案例中,法院裁定由人類撰寫的文字部分受著作權保護,但AI生成的圖像則不在此列。

然而,如果企業使用AI生成了標誌或標語,則有可能將其註冊為商標。商標保護不要求「人類作者」身份,但需要證明該標誌或標語能夠作為產品或服務的「來源指標」,讓消費者一看到它就知道是你的品牌。律師Silvino Diaz解釋說:「如果你的標誌能夠讓你的客戶群體、你的市場、你的消費者將其與你提供的服務聯繫起來,那麼它就是可註冊商標的。」
 
結語:將人類審核納入流程,降低AI法律風險
綜上所述,生成式AI為企業帶來了顯著的效率與成本優化,但其法律風險不容忽視。企業在使用這些工具時,必須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機制:
  • 整合人類審核: 在將任何AI生成內容用於公開用途之前,必須由人類進行徹底的審核,檢查其是否與現有著作權作品過於相似。使用如Google圖像搜尋等工具進行比對是有效的方法。

  • 制定內部法律政策: 企業應與法務部門合作,制定一套明確的AI使用政策,規範員工如何使用生成式AI,並建立審核與發布流程。

  • 了解供應商條款: 仔細閱讀並理解AI工具供應商的服務條款與賠償政策,清楚其中的限制與例外情況。

  • 善用商標保護: 儘管AI生成內容無法獲得著作權,但可以透過商標保護來維護企業的品牌資產。

正如律師Travis Stockman所言,若企業希望降低風險,就應該「將真實的人類創意整合到最終材料中,徹底審查其輸出內容與現有作品的相似性,記錄創作過程,並確保他們了解所使用的AI工具的授權條款。」唯有如此,企業才能在享受AI紅利的同時,規避潛在的法律訴訟與財務損失。

資料來源:https://www.theregister.com/2025/08/12/genai_lawsuit/?td=rt-3a
生成式AI工具為企業節省成本的同時,也帶來潛在的法律風險。分析企業在使用AI生成內容(如圖片、文案)時可能面臨的著作權侵權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