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選單
人工智慧是否加劇心理健康問題?專家觀點與倫理考量

引言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日益普及,其對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工作模式的變革到社交互動方式的改變,AI 的觸角幾乎無所不在。然而,這股技術浪潮在帶來便利與效率的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其潛在負面影響的擔憂,尤其是在心理健康領域。本文將深入探討 The Register 於 2025 年 7 月 25 日發布的一篇報導所提出的核心問題:人工智慧是否正在加劇全球範圍內的心理健康問題?透過整理該報導中的專家觀點、研究發現以及相關的倫理考量,我們將更全面地理解 AI 與人類心理健康之間複雜的關係。


AI 在心理健康領域的應用現狀

在探討 AI 的潛在負面影響之前,有必要先了解 AI 在心理健康領域的應用現狀。目前,AI 技術已被廣泛應用於多個方面,旨在改善心理健康服務的可及性和效率:
  1. AI 心理健康聊天機器人: 這些應用程式利用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模擬人類治療師進行對話,提供情感支持、壓力管理技巧和初步的心理健康評估。它的優勢在於全天候可用、匿名性強,且成本相對較低,有助於填補傳統心理健康服務資源不足的缺口
  2. 情緒分析工具: AI 演算法可以分析文本、語音和面部表情等數據,識別個體的情緒狀態和潛在的心理健康風險。這些工具可用於早期預警、個性化干預和追蹤治療進展。
  3. 預測性分析: 透過分析大量的行為數據和醫療記錄,AI 模型可以預測個體未來罹患特定心理健康疾病的風險,從而實現更精準的預防和早期干預。
  4. 虛擬實境(VR)與擴增實境(AR)治療: 結合 AI 技術,VR 和 AR 應用程式可以創建沉浸式的治療環境,幫助患者應對恐懼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和其他心理健康挑戰。
  5. 藥物開發與研究: AI 可以加速心理健康藥物的發現和開發過程,並協助研究人員更深入地理解精神疾病的生物學基礎。
儘管 AI 在心理健康領域展現出巨大的潛力,但其快速發展也伴隨著一系列倫理和安全問題,其中就包括其是否可能對人類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AI 加劇心理健康問題的潛在機制

The Register 的報導及相關研究指出,AI 技術可能透過多種機制對人類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1. 孤立感與社交連結減弱: AI 聊天機器人雖然可以提供情感支持,但它們缺乏人類的情感共鳴、同理心和非語言交流。過度依賴 AI 進行情感互動可能導致個體與真實的人際關係疏遠,加劇孤立感和寂寞感,而這些都是抑鬱症和焦慮症的重要風險因素。此外,社交媒體平台利用 AI 演算法推送高度個性化的內容,可能導致「過濾氣泡」效應,限制個體接觸多元觀點,並加劇社會群體之間的隔閡。
  2. 不切實際的比較與自我價值感降低: 社交媒體平台上的 AI 演算法往往會放大展示他人的理想化形象和成就,導致使用者產生不切實際的比較,進而降低自我價值感,引發焦慮、抑鬱和自卑情緒。演算法的設計目標通常是最大化用戶參與度,這可能導致負面內容和網路霸凌的傳播,對心理健康造成嚴重傷害。
  3. 對自主性和控制感的侵蝕: AI 系統在許多領域(如工作、娛樂和資訊獲取)的自主決策能力不斷增強,可能導致個體感到對生活失去控制感。這種對自主性的侵蝕可能會增加壓力、焦慮和無助感。例如,在工作場所,AI 驅動的監控系統可能會讓員工感到被持續監視,降低工作滿意度和心理健康水平
  4. 演算法偏見與歧視的放大: AI 系統的訓練數據如果存在偏見,則可能在心理健康評估和干預中產生歧視性結果,對特定群體造成不公平的待遇和心理壓力。例如,如果情緒分析工具主要基於特定文化背景或人口統計學群體的數據進行訓練,則可能無法準確識別其他群體的情緒狀態,導致誤診或不恰當的干預
  5. 對AI夥伴的情感依戀與失落: 隨著 AI 技術的進步,未來的 AI 夥伴可能會變得更加逼真和具有互動性,甚至發展出類似人類的「個性」。這可能導致個體對 AI 產生強烈的情感依戀。然而,AI 畢竟不是人類,其缺乏真正的意識和情感回應。當 AI 系統停止運作或發生故障時,個體可能會經歷類似於失去親人的悲傷和失落感,對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6. 資訊過載與注意力分散: AI 驅動的資訊推薦系統不斷推送大量的內容,導致資訊過載和注意力分散。持續的資訊轟炸可能會增加壓力、降低注意力和記憶力,並對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社交媒體平台上的無盡滾動和即時通知也會分散個體的注意力,使其難以專注於重要的任務和真實的人際互動。
  7. 對AI能力和意圖的過度信任或不信任: 一方面,過度信任 AI 的能力可能會導致個體在心理健康問題上尋求 AI 的建議而非專業人士的幫助,延誤了及時的治療。另一方面,對 AI 潛在的惡意意圖或操縱能力的過度不信任可能會引發焦慮和恐懼


專家觀點與研究發現

報導中引述了多位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和 AI 倫理學家的觀點,他們普遍對 AI 技術在心理健康領域的潛在負面影響表示擔憂。一些研究表明,頻繁使用社交媒體與抑鬱症、焦慮症和自殺意念的風險增加有關。雖然這些研究並不能直接證明 AI 是罪魁禍首,但社交媒體平台的核心運作機制正是基於 AI 演算法。
專家強調,AI 技術的設計和部署應以人為本,將人類的福祉置於首位。開發者需要考慮 AI 的長期社會和心理影響,並採取積極措施來減輕潛在的負面後果。這包括設計更具同理心和倫理意識的 AI 系統,加強對演算法偏見的監管,以及提高公眾對 AI 技術潛在風險的認識。


倫理考量與監管挑戰

AI 對心理健康產生的潛在負面影響引發了一系列重要的倫理考量和監管挑戰:
  1. 責任歸屬: 當 AI 系統提供的心理健康建議或干預措施導致負面後果時,責任應該由誰承擔?是 AI 的開發者、部署者還是使用者?
  2. 資料隱私與安全: 心理健康數據屬於高度敏感的個人資訊,AI 系統對這些數據的蒐集、儲存和利用必須符合嚴格的隱私和安全標準,防止數據洩露和濫用
  3. 透明度與可解釋性: AI 系統的決策過程往往是「黑箱」的,使用者很難理解 AI 如何得出特定的心理健康評估或建議。提高 AI 系統的透明度和可解釋性,對於建立使用者信任和確保公平性至關重要。
  4. 公平性與非歧視: AI 系統的設計和訓練應確保其不會對特定群體產生偏見或歧視,導致心理健康服務的不平等。
  5. 自主性與知情同意: 在使用 AI 心理健康工具時,使用者應該充分了解其功能、局限性和潛在風險,並在知情的情況下做出自主決定
  6. 監管框架: 現有的法律和監管框架可能無法完全應對 AI 技術在心理健康領域帶來的獨特挑戰。需制定新的監管措施,以確保 AI 的安全、有效和符合倫理地應用於心理健康服務。


展望未來

人工智慧在心理健康領域的應用前景廣闊,但也伴隨著不容忽視的潛在風險。The Register 的報導提醒我們,AI 技術對人類心理健康的影響是複雜且多層面的。我們不能盲目樂觀地認為 AI 將自動改善我們的心理健康,而必須以批判性的視角審視其潛在的負面後果,並採取積極措施加以應對。
未來的研究需要更深入地探索 AI 與心理健康之間的具體關聯,找出導致負面影響的關鍵機制,並開發出更安全、更符合倫理的 AI 心理健康工具和應用程式。同時,政府、企業、研究機構和個人需要共同努力,建立完善的監管框架、倫理準則和使用者教育,確保 AI 技術能夠真正為人類的心理健康福祉做出貢獻,而不是成為加劇心理健康問題的推手。台灣的應用軟體開發者在開發相關AI產品時,也應將這些倫理考量納入設計原則,以負責任的態度推動AI技術在心理健康領域的發展。
 
資料來源:https://www.theregister.com/2025/07/25/is_ai_contributing_to_men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