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選單
KillChainGraph:研究人員測試用於繪製攻擊者行為的機器學習框架
技術背景與理論基礎

KillChainGraph的設計建立在兩個核心資安模型之上:網路攻擊殺傷鏈(Cyber Kill Chain)MITRE ATT&CK。前者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提出,將攻擊分解為七個連續階段:偵查、武器化、傳遞、漏洞利用、安裝、命令與控制,以及行動目標。後者則是一個全球性的威脅與攻擊技術知識庫,詳細列舉了攻擊者使用的戰術和技術。

此框架的創新在於,它透過一種名為「ATTACK-BERT」的專用語言模型,將ATT&CK技術庫中的每一個技術,與網路攻擊殺傷鏈的各個階段進行語義對應。這種跨模型的映射,產生了七個針對不同攻擊階段的專屬數據集,為後續的機器學習分析奠定了堅實基礎。


框架概述與核心功能

該框架的核心是一個多模型機器學習體系,旨在模擬攻擊者在網路殺傷鏈七個階段中的行為。具體來說,該框架具備以下核心功能:

  1. 階段感知與技術映射:透過ATTACK-BERT模型,框架能自動將龐大的ATT&CK技術庫中的每一個技術,準確地歸類到其對應的殺傷鏈階段中。

  2. 預測性路徑生成:基於處理過的數據集,該框架能夠分析已發生的攻擊事件,並從中學習模式。當偵測到攻擊者在某個階段的活動時,系統能根據歷史數據和模型分析,預測攻擊者最有可能在接下來的階段中採取的技術手法。

  3. 可解釋的圖形化輸出:框架的最終輸出是一個可解釋的圖形(interpretable graph),它清晰地展示了攻擊者可能如何從一個階段推進到下一個階段。這種可視化不僅能揭示孤立警報之間的關聯性,還能為資安分析師提供一個動態的、全局的攻擊情景圖。

  4. 智慧型警報與建議:當系統預測出潛在的攻擊路徑時,它會生成具體的、可操作的建議。這將分析師從被動回應轉變為主動防禦。


框架的優勢與挑戰
  • 優勢:KillChainGraph的預測能力使得資安團隊能夠提前部署防禦措施,甚至在攻擊者完成其目的前就將其截斷。透過提供可解釋的攻擊路徑圖和具體建議,該框架能極大縮短事件響應時間,並幫助缺乏經驗的分析師做出更明智的決策。此外,此框架還能被用於「紫隊(purple team)」演習,以進行更實際、更有效的韌性測試。

  • 挑戰:模型的準確性高度依賴於訓練數據的品質與廣度。對於全新或極為罕見的攻擊手法,模型可能無法提供有效的預測。此外,預測性模型可能產生一定程度的誤報(False Positives),這會增加分析師的工作負擔。因此,在實際應用中需要在預測準確性和誤報率之間進行權衡。


結論與未來展望

KillChainGraph框架代表了網路安全領域的一個重要進步,它將機器學習的預測能力與成熟的資安模型相結合,為網路防禦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前瞻性的視角。該框架的核心價值在於其將孤立的資安警報轉化為連貫的、可理解的攻擊敘事,使防禦者能夠從被動回應轉變為主動防禦。

未來,此類基於機器學習的預測性資安工具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隨著網路威脅的日益複雜化,單純依賴簽章或規則的傳統防禦手段將顯得力不從心。KillChainGraph框架的研究為此提供了一個有力的方向,即透過智慧分析和行為建模,提前洞察威脅,並在攻擊者達成其目標之前,就將其行動扼殺在萌芽階段。


資料來源:https://www.helpnetsecurity.com/2025/09/01/killchaingraph-predictive-cyber-kill-chain/
探討KillChainGraph機器學習框架的報告,此框架由Frondeur Labs、DistributedApps.ai和OWASP共同開發,旨在結合網路攻擊殺傷鏈與MITRE ATT&CK模型,協助資安防禦者預測並應對網路攻擊,提供可解釋的攻擊路徑圖以強化資安防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