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起發生於 2025 年 8 月的 ChatGPT 對話外洩事件,震驚了全球科技與資安領域。數千筆使用者與 AI 的私密對話紀錄因產品設計漏洞而意外公開,而非源自惡意的技術駭客行為。這起事件的根本原因在於一項名為「開放對話發現」的功能,該功能原意可能旨在促進使用者間的交流或內容分享,卻意外地將私人對話設定為可搜尋、可被公開存取,釀成嚴重的隱私危機。
資安研究機構 SafetyDetective 隨後對其中一千筆外洩對話進行了深度分析,發現這起事件的核心問題遠超過單純的數據外洩。研究結果揭示了令人擔憂的現象:使用者正將 ChatGPT 視為一個無話不談的心靈導師、值得信賴的法律顧問,甚至是毫無保留的知己。他們在對話中分享了大量高度敏感的個人資訊,包括完整的姓名、電話號碼、住家地址、個人履歷,以及關於個人健康、情感困擾、財務狀況等極其私密的細節。這些對話內容不僅是冰冷的數據,更是使用者在尋求幫助與解答時所展現出的高度信任。
這種將 AI 擬人化並對其傾訴私密內容的行為,帶來了多重且嚴重的風險。首先,是身份盜用與個資外洩的威脅。一旦這些包含姓名、地址、電話號碼和履歷的數據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可能被用於進行詐騙、身份盜用,甚至是被公開人肉搜尋,對使用者的現實生活構成直接威脅。其次,是 AI 回應的準確性與安全性問題。雖然使用者將 AI 視為專業人士,但聊天機器人的回應並非總是準確無誤。報告中指出,曾有一位使用者在與 AI 討論成癮問題時,AI 竟模仿其情緒反應,這種不當的回應模式可能對使用者造成心理傷害,甚至帶來危險後果。這凸顯了 AI 在處理敏感與複雜的人類情感問題時,其技術與倫理上的局限性。
這起 ChatGPT 事件並非孤例。就在 2025 年 2 月,另一個名為 OmniGPT 的聊天機器人也發生了類似的數據外洩事故,這進一步證實了 AI 隱私問題的普遍性與急迫性。這些事件共同指向一個核心警訊:隨著 AI 聊天機器人越來越普及,使用者在與其互動時的個人資訊保護意識必須大幅提升。
為了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各方應共同努力。對於使用者而言,最基本且重要的原則是:永遠不要向聊天機器人提供任何個人敏感資訊,如同面對陌生人般保持警惕。使用者應了解,即使是看似安全的「一對一」對話,其背後的數據處理流程也可能存在不確定性。對於開發 AI 產品的公司,其責任更為重大。公司必須重新設計產品功能,確保使用者介面能以最直觀的方式,明確告知使用者數據的處理方式與共享選項。產品設計應以使用者隱私為核心,提供清晰的數據使用警告,並將資料共享設定為預設關閉,而非讓使用者自行尋找並關閉。
總結而言,這起 ChatGPT 對話外洩事件不僅是一次技術故障,更是對 AI 時代個人隱私保護的一次嚴峻考驗。它提醒我們,當科技進步將便利帶入生活的同時,也伴隨著前所未有的隱私風險。使用者必須提高警覺,而 AI 公司則必須承擔起更重的道德與技術責任,共同構建一個既智能又安全的數位環境。這場挑戰的成敗,將決定我們在 AI 時代中能否保有最基本的個人自主權與隱私安全。
資料來源:https://hackread.com/leaked-chatgpt-chats-users-ai-therapist-lawyer-confid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