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意植入 AI 元件成攻擊新熱點,供應鏈安全拉警報
根據資安媒體《Dark Reading》最新揭露,駭客現正積極利用 AI 開源元件進行新型態的供應鏈攻擊,透過植入惡意模型、後門程式與腳本,滲透進企業應用程式當中,對使用者資料、服務完整性與營運安全造成重大威脅。這類攻擊行為標誌著「AI 模型供應鏈」正式成為資安防護的新戰場。
攻擊模式:從程式碼到模型皆可被植入
過去供應鏈攻擊多針對函式庫與套件,如 NPM、PyPI 等,但本次報告顯示駭客已擴大目標至 AI/ML 元件,包括:
預訓練模型(Pretrained Models)
將後門直接植入模型權重檔案,使其在特定輸入下執行惡意行為,如竊取敏感資料或開啟遠端連線。
AI 函式庫與框架(如 Transformers、Torch)
透過精心設計的改動,讓看似合法的元件在執行過程中呼叫外部伺服器、執行反向 Shell 或修改應用邏輯。
內嵌程式碼或 YAML 設定檔
在模型部署時注入惡意腳本、環境變數或 API 呼叫點,讓攻擊隱蔽性更高。
駭客會在公開平台如 Hugging Face、GitHub 等釋出「偽裝良善」的模型或元件供使用者下載,藉此擴大感染面與滲透可能性。
攻擊案例與風險
研究指出,多個 AI 模型與組件中已發現可疑指令,包括:
執行 curl
、wget
指令連接外部伺服器;
使用 os.system()
或 subprocess
呼叫系統命令;
埋設惡意環境變數,例如強制覆寫 proxy 設定;
觸發資訊外洩或將資料回傳至攻擊者端點。
這些後門可能在部署時完全無法察覺,只有在特定情境或輸入下才會啟動,類似傳統惡意程式的「潛伏觸發」行為。
更嚴重的是,這些 AI 元件常被重複使用於多個應用場景,如客服機器人、推薦引擎、圖像分析系統等,一旦遭駭入侵,將形成大規模供應鏈感染。
企業面臨的挑戰
企業在推動 AI 應用時,大多採用外部開源模型與框架,以加速部署與降低開發成本,然而這也正是攻擊者的突破點。
挑戰包括:
缺乏模型來源驗證機制:多數模型直接下載使用,缺乏 Hash 驗證與簽章確認;
開源模型供應鏈透明度低:即使知名模型也可能因維護不善而被攻擊者偷偷植入;
無法有效靜態分析模型檔案:AI 模型非傳統程式碼,難以套用靜態掃描工具;
部署管道未設防線:部署環境缺乏沙箱驗證或使用前測試程序。
這些問題讓模型變成「無聲的木馬」,企業若無完善驗證機制,恐將惡意內容納入正式系統中。
防禦建議
報導引用多位資安專家建議企業應立刻採取下列措施:
實施 AI 元件供應鏈治理政策:明確規定模型來源、審查流程與部署規範;
導入模型簽章與驗證工具:採用如 MLflow、ModelDB 等支援簽章的模型管理平台;
啟用靜態與動態分析工具:對模型內部邏輯與其呼叫行為進行分析;
建立沙箱環境進行預部署測試:驗證模型是否包含可疑指令或異常行為;
加強開發人員資安教育:針對 AI 工具鏈的潛在風險提供訓練與資安意識提升。
結語
本次報導揭示的攻擊方式顛覆了過往對 AI 模型「無害性」的假設,突顯出 AI 與資安的交會點日益複雜。AI 模型如今不再只是功能模組,更可能是攻擊者部署惡意行為的新通道。台灣企業與開發團隊在引入 AI 功能時,應不再將模型視為「可信黑箱」,而需將其納入資安風險評估與供應鏈治理範疇。唯有建立完善的 AI 安全架構,才能確保創新與安全同行。
資料來源:https://www.darkreading.com/application-security/malicious-implants-ai-components-app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