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選單
安全驗證:最大化安全投資報酬率的關鍵
資安投資的悖論:高投入與低保障的矛盾根源

網路安全已成為企業營運的基石,安全技術的採購預算持續攀升。然而,伴隨高額投資而來的,卻是頻繁發生的資料外洩事件,這揭示了資安領域中一個長期存在的悖論:投入的資金與實際獲得的保障之間存在著巨大的落差。問題的根源不在於缺乏工具,而在於對這些工具「預期表現」的錯誤信心。

每個大型企業都會在防火牆、SIEM、EDR 以及構成現代企業網路防禦支柱的眾多其他技術上投入巨資。然而,儘管投入了巨額資金,攻擊者仍然會繼續利用錯誤配置、未經測試的規則以及隱藏的依賴關係,即使是最成熟、技術最精良的環境也能輕鬆應對。

對大多數企業而言,安全團隊通常認為已部署的控制措施能夠如預期發揮作用。然而,如果沒有持續的驗證,這種保證就無法得到證實。這很快就會導致投資未被充分利用、漏洞被忽視,以及企業無止盡地在新工具中尋找解決方案,而不是優化現有工具。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脫節會削弱安全計畫的保障性,並最終導致投資報酬率 (ROI) 的下降,使過剩的技術淪為營運效率低下的泥淖。

當組織評估其網路安全投資回報率時,通常更關注於是許可證成本、員工人數以及其工具套件的預算分配,相對很少衡量這些投資是否真正在需要時有效發揮作用。如果沒有證據,安全性及其投資報酬率就只是一個假設,而且往往是一個理想目標,而不是一個具體的保證。

安全驗證為您的日常安全營運提供基於證據的保障,確保每項控制措施都能持續證明其有效抵禦最重要威脅,這種持續的回饋循環將網路安全從被動應對轉變為數據驅動的實踐。對於安全領導者來說,驗證用證據取代假設,它直接將安全投資與結果聯繫起來,並幫助團隊區分理論上的漏洞與那些對組織構成真實可利用風險的漏洞。

例如,一套號稱具備深度封包檢測能力的下一代防火牆,可能因為配置規則的疏漏而未對特定加密流量進行檢測,導致潛在的惡意軟體滲透。又如,部署了先進的端點保護平台(EPP/EDR),但內部遙測(Telemetry)的配置缺口可能導致在實際攻擊發生時,警報並未按預期觸發。這兩種情況下,企業表面上遵守了資安合規性,擁有「正確的工具」發票,但防禦的有效性卻蕩然無存。


傳統資安評估方法的侷限與盲點

為了證明防禦有效性,企業長期以來依賴於幾種傳統方法,然而這些方法在解決ROI問題上存在本質上的侷限:

傳統的漏洞掃描(Vulnerability Scanning)雖然能識別系統中缺失的修補程式和錯誤配置,但它無法判斷這些弱點是否真的能被攻擊者利用來繞過現有的防禦控制層(如防火牆或SIEM)。它提供的風險評分(如CVSS)往往是理論上的,而非結合企業實際防禦環境的實證風險。這常導致安全團隊陷入一場無止境的「修補一切」的疲勞戰,耗費寶貴資源在不構成實際威脅的漏洞上。

而滲透測試(Penetration Testing)則提供了寶貴的「攻擊者視角」,證明防禦的某一時刻的有效性。然而,滲透測試本質上是一種「時間點快照」(Point-in-Time Snapshot)評估。由於現代企業的網路配置、資產狀況和威脅環境每天都在不斷演變,一次滲透測試的結果往往在幾週內就會失去其相關性。安全團隊難以應對配置變更、新規則部署以及新興威脅所帶來的瞬時防禦缺口。

多項研究,包括Gartner的CISO調查報告,皆指出大多數安全缺口並非源於缺乏工具,而是源於對既有工具未經持續驗證或錯誤配置。傳統方法無法提供所需的持續性、可量化證據,使得資安領導者難以在董事會層面證明其巨額投資的價值。


持續威脅暴露管理 (CTEM) 框架:資安驗證的策略藍圖與關鍵循環階段深入解析

為了解決資安ROI的根本問題,業界正轉向持續威脅暴露管理(Continuous Threat Exposure Management, CTEM)框架,這是一種由Gartner推動的結構化、主動式安全管理策略。CTEM將安全驗證提升為一個持續、可衡量的流程,而非週期性的單點檢查。CTEM強調從攻擊者的視角,主動識別、評估和修復組織最關鍵的風險暴露面。

CTEM架構包含五個關鍵循環階段,這五個階段構成了一個動態且持續優化的閉環,確保組織的安全態勢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威脅格局:

界定範疇(Scoping)

界定範疇是CTEM旅程的起點,它要求組織清楚定義其安全管理活動的邊界和目標。此階段的目標是將CTEM流程與高階的業務目標、關鍵資產和風險承受度相結合。

  • 業務風險對齊: 安全團隊不再只是關注技術上的弱點,而是與業務部門協作,確定哪些資產對企業的持續營運和價值創造至關重要(例如:客戶資料庫、核心智慧財產伺服器、金流系統)。範疇界定必須優先涵蓋這些高價值、高影響的資產。

  • 攻擊面全面識別: 此階段利用攻擊面管理(Attack Surface Management, ASM)工具,特別是外部攻擊面管理(EASM)資產攻擊面管理(CAASM),來進行全面的資產盤點和繪製。這不僅包括傳統的內部IT資產,還必須將外部面向網際網路的資產、影子IT、雲端環境、SaaS應用、供應鏈接口甚至社交媒體帳號等所有潛在的攻擊入口納入範疇。

  • 界定管理範圍: 清楚定義哪些威脅類型、攻擊路徑和資安控制層(如網路、端點、身份、雲端)將成為當前CTEM循環的重點。這種聚焦有助於資源的有效分配和成果的快速產出。

發現(Discovery)

發現階段專注於在已界定的範疇內,主動且持續地識別各種形式的威脅暴露。

  • 漏洞與錯誤配置的識別: 超越傳統的漏洞掃描,發現階段更注重「暴露面」的廣度,包括軟體漏洞、系統和應用程式的錯誤配置、不安全的身份驗證機制、過於開放的網路埠、以及雲端配置漂移等。

  • 攻擊鏈思維: 這一階段的發現並非孤立地看待單一漏洞,而是以攻擊者的視角,尋找能夠被串聯利用的攻擊路徑。例如,一個低風險的錯誤配置,結合一個未修補的漏洞,可能形成一條直達關鍵資產的完整攻擊鏈。

  • 持續監控: 鑑於企業環境的動態性,發現必須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利用自動化工具實時監控資產的變化、新資產的上線、以及新的威脅情報所揭示的潛在風險。

優先排序(Prioritization)

優先排序是將發現的大量安全暴露轉化為可執行且高效的修復行動的關鍵。這是解決「修補疲勞」的根本方法。

  • 風險環境化(Contextualization): 優先排序必須整合多維度數據:

    • 威脅情報(Threat Intelligence): 評估已發現的漏洞或錯誤配置是否正在被現實世界的威脅行為者積極利用(即所謂的「活躍漏洞」)。

    • 資產關鍵性: 考慮受影響資產的業務重要性。一個高危漏洞若出現在非關鍵測試環境中,其優先級可能低於一個中危漏洞出現在核心生產系統上。

    • 可利用性證明: 評估防禦控制層(如WAF、EDR)是否能有效阻止對該漏洞的利用。如果漏洞被既有控制措施有效遏制,其優先級可以降低。

  • 超越CVSS: 擺脫對傳統CVSS分數的過度依賴,轉向基於實際業務風險和可利用性證據的排序模型。目標是找出那些不僅可能被利用,而且一旦被利用將會對業務產生最嚴重影響的暴露點。

驗證(Validation)

驗證階段是CTEM最獨特的環節,它用實證數據來確認防禦的有效性。這是將安全投資轉化為可證明保障的直接途徑。

  • 對抗性暴露驗證(AEV): 透過部署入侵與攻擊模擬(Breach and Attack Simulation, BAS)等技術,安全團隊可以在安全、受控的環境中,以非破壞性的方式,執行數千種模擬的攻擊技術(基於MITRE ATT&CK框架)。這些模擬涵蓋了最新的敵對TTPs,針對所有防禦控制層進行實戰檢驗。

  • 控制措施有效性證明: 驗證的核心是回答:「當真實攻擊發生時,我的防火牆、SIEM或EDR是否真的會檢測、記錄並阻止它?」驗證結果會提供詳細報告,指出哪些攻擊被哪一層防禦控制成功捕獲,哪些被遺漏,從而揭示配置盲點或規則失效。

  • 修補成效驗證: 一旦完成修復或配置調整,驗證階段會再次運行模擬,以確認修補行動是否確實提高了防禦能力,形成一個「修復即驗證」的閉環,確保了修復工作的有效性和質量。

動員與修復(Mobilization and Remediation)

這是將數據轉化為行動的階段,目標是消除風險並優化安全營運。

  • 精準修復行動: 根據優先排序和驗證階段提供的實證數據,安全團隊能夠精確地執行修復任務。修復可能包括:

    • 優化配置(而非僅購買新工具): 調整SIEM的檢測規則、更新EDR策略、修正防火牆ACL或雲端IAM角色等。

    • 應用補丁: 針對被證明是可利用的高風險漏洞進行修補。

    • 消除攻擊路徑: 透過調整網路區隔或資產配置,切斷已發現的攻擊鏈。

  • 工作流程整合與自動化: 將驗證結果和修復任務自動化地整合到現有的ITSM(如ServiceNow)和SOAR(安全協調、自動化與反應)平台中,實現工單的自動化創建和追蹤,確保修復工作的效率和可追溯性。

  • 利益相關者溝通: 向CISO和董事會提供清晰、基於證據的報告,說明已驗證的防禦能力和已降低的業務風險,從而證明資安投資的實際回報(ROI)。


安全驗證:從假設到證據驅動的轉變

安全驗證是CTEM框架的核心動力,其價值在於提供了「證據」(Evidence),取代了「假設」(Assumption)。它將網路安全從一個僅有政策和規定的領域,轉變為一個基於數據的精確科學。

透過自動化攻擊模擬,安全驗證能實時檢視企業的防禦效能,提供:

  • 實時的可行性證明: 驗證任何新的配置變更或安全規則部署是否會意外削弱防禦。

  • 差距分析的精準化: 清晰區分理論上的漏洞(例如:有補丁但難以利用的漏洞)與那些對組織構成真實、可利用風險的漏洞。

  • 防禦控制的優化: 在無需購買新工具的前提下,幫助企業充分發揮已部署防火牆、SIEM或EDR的全部能力,解決誤配置和低效能問題。

這種持續性的回饋機制,徹底消除了策略與實際表現之間的「可見性差距」。它賦予資安領導者經過實戰檢驗的信心,確保每一項控制措施不僅被部署,且被有效地配置,並能實時交付可衡量的保護。


實現可衡量的投資回報率 (ROI)

安全驗證是實現資安計畫可衡量ROI的關鍵。當資安團隊能夠量化其防禦有效性時,他們就能夠:

  • 優化既有投資: 透過數據證明現有工具在特定攻擊場景下的覆蓋率和效能,減少因恐慌或盲目而購買新工具的趨勢。例如,若驗證結果顯示現有的EDR工具可以有效阻止某個主要威脅,則無需為此特定威脅購買重複功能的解決方案。

  • 精準化預算分配: 將修復資源集中在對業務影響最大的「可利用風險」上,大幅減少浪費在低優先級工作上的精力和時間,從而提高了團隊的營運效率。

  • 量化風險降低: 將防禦控制的有效性(例如:針對特定攻擊鏈的阻止率)直接與業務風險指標(例如:潛在洩露成本的降低)聯繫起來,使得資安投資不再是成本中心,而是業務韌性的直接驅動者。

  • 證明新投資的合理性: 當驗證發現現有工具確實存在無法彌補的防禦缺口時,安全團隊可以依賴實證數據來證明採購新工具或服務的必要性,使預算申請更有說服力,確保新投資從一開始就能正確配置並發揮預期效能。


結論與前瞻:數據驅動的資安未來

網路安全領域的未來,屬於數據驅動的實踐。安全驗證,特別是在CTEM框架下的實施,已從一種最佳實踐演變為實現網路韌性的基本要素。它解決了資安ROI的核心問題,即用「證據」取代了「假設」,用「可衡量」取代了「理想」。

企業必須將持續驗證整合到日常安全營運中,不僅要持續測試防禦措施,更要將性能結果與業務成果連結起來。透過這種方法,組織能夠確保其在防火牆、SIEM、EDR及其他技術上的每一分投資都能轉化為可衡量的保障,徹底擺脫技術過剩和營運效率低下的泥淖,最終將資安計畫轉變為企業核心價值的堅實證明。這不僅是優化ROI的途徑,更是現代企業在日益險惡的網路環境中建立持久信賴和韌性的基石。


資料來源:https://www.helpnetsecurity.com/2025/10/14/picus-security-validation-whitepaper-investments-roi/
 
基於Picus Security白皮書的觀點,並結合業界領先的持續威脅暴露管理(CTEM)框架,深入分析現代企業在網路安全領域面臨的根本性挑戰:儘管在防禦技術上投入了巨額資金,但安全保障的有效性卻始終難以證明,導致投資回報率(ROI)低落。報告核心主張在於,唯有透過「安全驗證」(Security Validation)這一數據驅動的實踐,才能取代傳統的假設性保障,將資安防禦從理論部署轉化為持續可測量的保護能力,從而確保每一筆資安支出都能帶來實際的、可證明的價值,徹底解決資安投資的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