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供應鏈網路安全新時代研究報告
報導摘要
工業環境下的供應鏈網路安全反映了當今營運日益增長的複雜性和相互依賴性,工業供應鏈在軟體、硬體和服務層面都面臨動態的網路威脅,促使企業進入持續保障的新時代。與傳統的單點安全檢查不同,持續保障涉及定期驗證和監控流程,以確保軟體和元件在整個生命週期中安全無虞。在全球製造商、經銷商和消費者體系中,供應鏈面臨著確保營運維持抵禦網路攻擊的韌性的挑戰。隨著數位化能力在ERP解決方案、高級計劃、客戶和供應商整合以及使用雲端服務和SaaS平台的車間自動化方面的擴展,對特定平台、供應商或服務提供者的系統性依賴也在增加。
隨著威脅趨勢不斷演進,DBIR 報告顯示漏洞利用率成為第二大入侵來源,第三方資料外洩比例翻倍,開源軟體與 AI 生成程式碼帶來全新風險。專家一致強調,從單純的合規與年度稽核,必須轉向基於證據的持續保障,包括 SBOM 管理、韌體審計、二進制級檢測與快速響應機制。這場轉型正在重塑工業供應鏈的防護格局。
背景與產業現況
工業供應鏈的數位化轉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進。ERP 系統、自動化工廠、雲端服務與 SaaS 平台的滲透,使得營運效率顯著提升,但同時也暴露出更龐大的攻擊面。以往的網路安全防護多集中於企業內部,如防火牆與端點防護,如今卻必須面對供應鏈合作夥伴所帶來的風險。
根據 2025 年威脅研究顯示,攻擊者已不再單純鎖定單一企業,而是藉由滲透供應商、軟體供應端或服務平台,進行「多層滲透」。這些手法往往難以即時偵測,因為攻擊者可能早在產品設計或元件交付階段就已經埋下後門。這意味著工業供應鏈不僅要保障內部資訊系統,更必須確保跨組織合作的每一環節皆可追溯且可驗證。
主要挑戰
第一,漏洞管理的壓力與日俱增。Exiger 關鍵基礎設施高級副總裁 Bob Kolasky 指出,根據 DBIR 報告,漏洞利用率自去年以來成長 34%,現已成為第二大入侵途徑。這說明單純依靠事後修補或例行更新已不足以應付,企業需要更加主動的漏洞管理與持續追蹤。
第二,第三方風險快速擴散。Fortress 客戶成功總監 Zefren Edior 強調,第三方已經是企業策略風險管理的核心。過去依賴供應商問卷或合約審查的方式,已逐漸被更具技術性的實踐取代,如 SBOM 管理、韌體審計和漏洞持續追蹤,這些方法對於維護供應鏈完整性至關重要。
第三,資料外洩比例上升。Finite State 執行長 Matt Wyckhouse 指出,涉及第三方的資料外洩事件在一年內翻倍,已達到 30%。企業逐步放棄年度問卷調查,改為採用持續保障與證據導向的監控方式,例如機器可讀的 SBOM、二進制級分析、可利用性檢查及供應商回應 SLA。
第四,開源軟體與 AI 程式碼帶來新風險。Karamba Security 副總裁 David Barzilai 表示,早在 2022 年,OSS 已經佔據現代軟體 70-90% 的比例。隨著 AI 加速生成程式碼,OSS 的使用率與依賴度將更加提升。這種趨勢意味著供應鏈風險將更難管控,因為漏洞可能隱藏在大量未經完整驗證的開源組件之中。
流程轉型與新興模式
傳統的合規方式,如年度稽核或供應商問卷,提供的僅是靜態快照,無法捕捉快速演變的威脅。新模式的特點在於持續性與即時性,涵蓋以下幾點:
即時供應商驗證:從表單調查轉向數據化監控,確保供應商持續合規。
漏洞生命週期管理:建立全天候的監控與修補流程,不再依賴固定週期的檢查。
全鏈條透明度:利用 SBOM 與韌體稽核,確保每一個元件都能追蹤來源。
風險量化與回應:將供應商 SLA 納入安全管理,要求在事件發生後快速響應。
這些流程轉型使得供應鏈安全更貼近「動態監管」的概念,能在威脅出現時快速行動,而非事後補救。
技術與手法
技術手段的演進是供應鏈安全轉型的核心驅動。
首先,SBOM(軟體物料清單)成為標準化工具。透過完整記錄軟體組成,企業能精確掌握潛在風險來源,並在漏洞公告出現時迅速定位受影響元件。
其次,韌體審計逐步普及。工業設備使用壽命往往超過十年,其韌體若無定期檢測,將成為攻擊的入口。審計可確保這些長壽命設備維持安全性。
第三,二進制級檢測與 AI 驅動的分析正逐漸取代傳統掃描方式。這種方法能深入分析程式碼執行層,偵測隱藏的漏洞與惡意插碼。
第四,持續漏洞追蹤與即時警報成為必要。透過自動化工具,企業能在威脅出現的第一時間收到警示並採取行動,而不是等待年度檢查的結果。
影響與系統性風險
工業供應鏈的安全挑戰並非單一企業所能解決,而是跨產業、跨區域的問題。一旦供應鏈中某個環節遭受攻擊,影響將迅速擴散。例如,一家提供零件的廠商若遭入侵,可能導致全球多家製造商同時停工。
雲端與 SaaS 的集中性,也放大了單點故障的風險。一旦主要平台遭攻擊,將影響整條供應鏈的即時運作,帶來巨大的經濟與營運損失。
建議措施
推動即時監控:採用自動化平台進行供應鏈全程監測。
建立強化漏洞管理:涵蓋軟體、韌體、硬體,並縮短修補時間窗口。
導入標準化 SBOM:要求所有供應商提供完整清單,並確保透明性。
落實第三方驗證:透過技術稽核與數據證明,取代傳統問卷。
跨產業情報共享:建立合作平台,交換漏洞與威脅數據。
應用 AI 輔助偵測:利用 AI 加速漏洞掃描與程式碼分析。
制定供應商 SLA:明確規範事件回應時效,確保在攻擊後能快速復原。
結論
2025 年的產業安全趨勢顯示,工業供應鏈已進入新的安全時代。DBIR 報告與多位專家的觀察證實,漏洞利用、第三方資料外洩與 OSS 使用正推動網路安全策略轉型。單點檢查與靜態合規已不足以應付,唯有持續保障、即時監控與跨產業合作,才能建立真正具韌性的供應鏈安全體系。
這場轉變不僅是對抗網路攻擊的必要措施,更是確保全球產業鏈穩定與競爭力的基礎。工業組織若能及早部署持續保障與基於證據的監控模式,將在未來的挑戰中取得優勢,並成為推動數位產業安全生態系統的核心力量。
資料來源:https://industrialcyber.co/features/rising-threats-push-industrial-supply-chains-to-adopt-real-time-monitoring-proactive-cybersecurity-pract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