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行為情資建立風險評分模型,行為智慧成為銀行防詐最強盟友
報導摘要
這篇報導深入訪談了BioCatch全球諮詢資深總監Seth Ruden,他闡述了金融機構在當前複雜的詐欺環境中,如何透過創新策略來強化防範措施。傳統基於規則的系統已不足以應對不斷變化的威脅,銀行正積極轉向更為精密的風險評分模型和圖形異常偵測技術。報導特別指出,跨渠道詐欺的興起,尤其透過社群媒體發起的詐騙(如愛情詐騙、殺豬盤和求職詐騙),已導致銀行案件量急遽增加。Ruden強調,行為生物識別、設備指紋辨識和網路情報等行為情報工具,對於建立強固的防禦體系至關重要,它們能提供新的數據點和偵測機會,被視為當前金融機構在詐欺防範領域的「必備」投資。
資安風險
當前金融機構面臨多重嚴峻的資安風險。首先是傳統防線的不足:僅依賴規則的系統難以有效識別新型態或變種的詐欺模式,導致防線出現漏洞。其次是跨渠道詐欺的擴散:隨著數位銀行和行動錢包的普及,用戶在不同平台間的交互行為增加,為詐欺分子創造了更多利用社群媒體等渠道進行誘騙,再將詐欺行為導向銀行帳戶的機會,形成防不勝防的複合式攻擊。社群媒體的廣泛使用使其成為詐騙溫床,用戶容易因資訊不對稱或情感連結而上當受騙。此外,詐欺手法的演進速度遠超防禦更新,使得金融機構難以跟上威脅的腳步,潛在風險持續增高。
安全影響
這些資安風險對金融機構及其客戶帶來顯著影響。最直接的影響是財務損失,詐欺案件的增加直接導致銀行和客戶遭受資金損失,影響營運利潤及個人資產。其次是聲譽受損,頻繁的詐欺事件會嚴重損害銀行在客戶心中的信任度與品牌形象,影響客戶忠誠度和新客戶的獲取。從運營層面來看,處理日益增多的詐欺案件將導致運營成本增加,包括調查、追回資金、客戶服務等資源投入。最重要的是,客戶對數位交易的信心動搖可能減緩金融服務的數位化進程,甚至促使部分客戶回歸傳統交易方式,阻礙金融科技的發展與普及。
行動建議
為有效應對這些威脅,報告提供了具體建議:
- 導入行為情報技術:金融機構應優先投資行為生物識別、設備指紋和網路情報,以偵測用戶行為中的異常模式,提供早期預警。
- 升級詐欺偵測模型:從單純的規則導向轉向結合機器學習的精細化風險評分模型,以更廣泛地捕捉新型詐欺行為,並優化警報準確性。
- 實施詐騙劇本模擬:借鑒網路安全領域的「紅隊演練」,定期進行詐騙情境模擬,主動發現內部控制弱點和漏洞,及時修補。
- 加強跨部門協作:促使資安、風險管理和客戶服務等部門緊密合作,建立快速響應機制,共同應對跨渠道詐欺。
- 提升客戶安全意識:透過多渠道宣導,教育客戶識別常見的社群媒體詐騙手法,提高其警惕性,從源頭減少受騙的可能性。
結論
總而言之,面對日益複雜且不斷演進的金融詐欺威脅,特別是社群媒體引發的跨渠道詐騙,金融機構必須從傳統的被動防禦轉變為主動、智慧型的防範策略。Seth Ruden的觀點明確指出,行為情報的應用已成為建立堅固防線的基石。透過導入先進的行為生物識別技術、優化風險評分模型,並定期進行詐騙劇本模擬,銀行不僅能有效降低財務損失,更能保護客戶資產,維護自身的聲譽與客戶信任。未來的金融安全將高度依賴於對用戶行為的深度理解與精準分析,這將是金融機構在數位時代持續領先的關鍵。
資料來源:https://www.helpnetsecurity.com/2025/07/29/seth-ruden-biocatch-financial-institutions-fraud-preven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