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選單
下一波人工智慧網路攻擊將會是什麼樣子——以及如何生存?
AI的下一波浪潮如何重塑資安防禦,身分識別成為最後防線
人工智慧(AI)技術的迅猛發展正在深刻改變各行各業的運作模式,然而,這股浪潮同時也為網路安全領域帶來了全新的挑戰。資安巨頭Okta的專家Karl Henrik Smith在一場名為「AI的新攻擊面:為何身分識別是最後防線」的網路研討會中,深入剖析了由AI驅動的新型態網路威脅,並強調在未來資安戰場上,身分識別將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提醒我們必須重新審視並強化現有的資安防禦策略。
 
AI驅動的新型態威脅:傳統防線的失靈
傳統的資安模型主要仰賴在網路邊界(network edge)建立防火牆、入侵偵測系統等防禦措施,試圖阻止外部攻擊者進入企業內部網路。然而,AI的廣泛應用正在瓦解這一防禦邏輯。攻擊者利用AI技術,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與精準度發動攻擊,創造出更難以辨識的新型威脅:
  1. 深度偽造(Deepfake)詐騙: 惡意行為者利用AI生成極其逼真的影像和聲音,模仿企業高層或內部人員進行詐騙,例如偽造視訊會議或語音訊息,要求員工轉帳或洩露機密資訊。這種攻擊能夠輕易繞過人為審查,對企業造成巨大損失。

  2. 惡意機器人(Bots)規避審查: 傳統的機器人檢測機制主要依賴於固定的行為模式。然而,AI驅動的惡意機器人能夠模擬人類行為,甚至能夠透過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來回應,從而繞過常見的人機驗證(CAPTCHA)和審核程序,進行大規模的自動化攻擊。

  3. 合成身分(Synthetic Identities): 這是最令人擔憂的新興威脅之一。攻擊者利用AI技術結合真實與虛假資料,創造出看似完全合法的新身分。這些「合成人」可以用來開設假帳戶、申請貸款、進行詐騙,其逼真程度足以欺騙多數的身分驗證系統,使得傳統的背景調查和身分查核變得困難重重。


為何身分識別是最後防線?

Smith指出,這些由AI驅動的新威脅使得企業的資安防禦重心從「網路邊界」轉移到了「登入畫面」。因為無論是人為攻擊者還是AI驅動的非人攻擊者,他們最終的目標都是獲取一個有效的身分憑證,以存取企業的應用程式和資料。

在這種新常態下,企業必須將身分識別視為整個資安策略的核心,因為它代表了存取企業所有數位資產的第一道關卡,同時也是最後一道防線。一個強健的身分識別防禦體系,不僅能保護員工帳號,更能有效防範非人身分(如AI機器人)的惡意行為。
 
打造「身分安全織網」:應對AI威脅的實用策略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研討會提出了具體的實用方案,建議企業建立一個強韌的「身分安全織網」(identity security fabric):
  • 實施零信任架構(Zero Trust Architecture): 企業不應再盲目信任任何內部或外部使用者,必須在每一次存取請求時,都進行嚴格的身分驗證和授權檢查。

  • 強化多因素驗證(MFA): 部署更先進的多因素驗證方案,以防止駭客竊取單一密碼後輕易得逞。

  • 擁抱「安全設計」(Secure-by-Design)原則: 在開發新應用程式時,應將資安考量納入設計初期,特別是與AI相關的應用,應從一開始就考慮如何確保身分識別的安全性。

  • 持續監控與分析: 運用AI來對抗AI,透過機器學習來分析身分存取行為,及時偵測異常活動並自動化回應。

總結而言 AI的下一波浪潮正在加速資安威脅的演變。企業已無法僅靠傳統的邊界防禦來確保安全。Okta的這場研討會明確指出,身分識別將是未來資安防禦的關鍵核心。企業應立即採取行動,從策略上將身分識別從輔助角色提升為防禦主體,藉由建立堅實的身分安全織網,才能有效抵禦不斷變化的AI攻擊面,保護企業最重要的數位資產。

資料來源:https://thehackernews.com/2025/08/webinar-what-next-wave-of-ai.html

探討Okta資安專家Karl Henrik Smith所主持的網路研討會「AI的新攻擊面:為何身分識別是最後防線」。隨著AI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資安防禦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