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選單
SIEM 規則失效的原因及解決方法:1.6 億次攻擊模擬的洞察
報導摘要

在當今複雜且動態的網路威脅環境中,傳統基於固定規則的 SIEM(安全資訊與事件管理)系統正逐漸失去效用。許多企業的安全運營中心(SOC)長期飽受 告警疲勞誤報 的困擾,使得真正關鍵的威脅訊號被淹沒在無用的雜訊中。這份深度解析報告旨在揭示 SIEM 規則失效的根本原因,並提供一套全面且可行的解決方案。我們將從技術、流程和人員三個層面,探討如何從僵化的靜態規則偵測,轉變為以使用者行為分析(UEBA)和 AI 技術為核心的動態威脅偵測模型。報告將詳細闡述如何透過豐富日誌情境、建立自動化響應機制、並重塑 SOC 的運營模式,來修復 SIEM 的核心功能,使其真正成為保護企業數位資產的堅實堡壘。


第一章:傳統 SIEM 規則失效的根本原因
SIEM 系統自誕生以來,其核心價值在於透過收集、分析海量的日誌與事件資料,來識別潛在的資安威脅。然而,隨著威脅情資的快速演進和攻擊手法的日益複雜,許多基於傳統規則(rule-based)的 SIEM 系統已無法有效應對當前的挑戰。其失敗的根本原因,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 靜態規則的局限性

傳統的 SIEM 規則通常是基於已知威脅特徵所編寫的,例如特定的 IP 位址、惡意軟體雜湊值或特定的攻擊簽章。這種基於「已知」威脅的偵測模式,面對變動不居的網路威脅情勢顯得力不從心。駭客和惡意軟體不斷進化,使用多態(polymorphic)技術規避現有防禦。當規則無法跟上攻擊者演進的速度時,系統就無法偵測到新型態的零時差(zero-day)或變種攻擊。這就像是試圖用過時的病毒碼來對抗最新的病毒,效果自然大打折扣。靜態規則的本質是「if-then-else」的邏輯,它無法理解行為模式的細微變化,也無法預測未來的威脅。

2. 告警疲勞(Alert Fatigue)

這是困擾幾乎所有 SOC 團隊的最大問題。當 SIEM 系統產生過多、過於頻繁的告警時,分析師會因為長期處於高壓、高頻率的審核狀態而感到疲勞。大量的誤報(False Positives)讓分析師難以區分真正需要關注的威脅和無關緊要的雜訊。在這種情況下,分析師可能會因為分心、疏忽或疲憊而錯過那些隱藏在海量告警中的致命威脅。長此以往,團隊的士氣會受到打擊,工作效率也會大幅降低,最終導致 SOC 的核心功能——威脅偵測與響應——形同虛設。

3. 缺乏情境化日誌與背景資訊

傳統 SIEM 系統雖然能夠收集大量的日誌資料,但其往往缺乏足夠的 情境化 資訊。一個簡單的事件,例如用戶登入失敗,如果沒有其他相關資訊,它可能只是一個無關緊要的日常小失誤。但如果同時發現該用戶在凌晨三點從一個從未使用的國家 IP 登入,並且嘗試以多種不同權限的帳號進行暴力破解,那麼這個事件的危險性就截然不同。然而,傳統 SIEM 規則通常只會基於單一或少數幾個簡單的條件進行判斷,無法將孤立的事件串聯成一個完整的攻擊鏈。這種缺乏情境的分析,導致 SIEM 無法有效識別複雜、多階段的威脅,也無法準確判斷告警的真實優先順序。

4. 龐大且難以維護的規則集

隨著企業規模擴大、IT 架構變得越來越複雜,安全團隊需要編寫和維護的 SIEM 規則數量也呈指數級增長。每一條規則都需要經過測試、優化,以降低誤報率。這不僅耗費大量人力資源,也讓整個 SIEM 系統變得僵化。當組織引入新的應用程式、新的雲端服務或新的資安工具時,相關的 SIEM 規則也必須隨之更新。這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高強度的維護工作。許多 SIEM 系統因為規則庫過於龐大和老舊,變得難以管理,最終淪為一個龐大卻低效的日誌收集器。

5. 數據品質與來源的挑戰

SIEM 的偵測能力與其所接收的數據品質和來源息息相關。如果日誌數據不完整、格式不一致或缺乏必要的欄位,SIEM 規則就無法有效地運作。數據的收集和正規化過程本身就是一項挑戰,特別是在混合雲環境和多供應商資安工具並存的情況下。SIEM 的數據來源可能來自網路設備、主機、應用程式、雲端服務等,每種來源的日誌格式和內容都可能不同。這種數據源的異質性,使得 SIEM 規則的編寫變得更加複雜,也增加了誤報的風險。


第二章:告別傳統:邁向現代化 SIEM 偵測

面對傳統 SIEM 規則的困境,我們必須重新思考威脅偵測的策略,從被動的、基於規則的模式,轉變為更主動、更智慧的現代化偵測模式。這不僅是技術上的升級,更是一種思維模式的轉變。

1. 從規則到行為分析(UEBA)

現代 SIEM 的核心已從簡單的「if A and B then alert」邏輯,轉變為以 使用者與實體行為分析(UEBA) 為核心的模式。UEBA 的理念是建立一個所有用戶、設備和應用程式的「正常行為基線」。舉例來說,一個開發人員在工作時間從辦公室 IP 存取代碼庫是正常行為;但如果他在非工作時間從一個從未使用的國家 IP 存取了數十個代碼庫並嘗試刪除它們,這就是一個異常行為。UEBA 系統利用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和統計分析技術,能夠自動學習並動態調整這個基線,並在行為偏離基線時發出告警。這種方法能夠有效偵測未知的、無簽章的威脅,例如內部威脅、帳戶盜用和 APT 攻擊。

2. 建立情境化威脅偵測模型

為了克服缺乏情境資訊的挑戰,現代 SIEM 系統必須將各種來源的數據進行關聯和豐富。這意味著將日誌數據與身份識別數據(如使用者部門、職位、權限)、資產管理數據(如設備的重要性和位置)、威脅情資數據(如惡意 IP 清單、已知攻擊手法)等進行整合。這種 情境化 的分析使得 SIEM 能夠將孤立的事件拼接成完整的攻擊鏈(Kill Chain)。例如,一個來自惡意 IP 的登入失敗事件,如果與後續的異常檔案存取事件、以及最終的遠端連線事件相串聯,SIEM 就能精準地判斷這是一起高危險性的、正在進行中的攻擊。

3. 威脅獵捕(Threat Hunting)

傳統的 SIEM 是被動的——它只在有規則被觸發時才發出告警。而 威脅獵捕 則是一種主動的、由人驅動的偵測方式。威脅獵手(Threat Hunter)利用 SIEM 系統作為數據分析平台,基於威脅情報或對內部環境的了解,主動搜尋那些可能尚未被 SIEM 規則或 UEBA 模型所偵測到的隱藏威脅。他們可能提出假設性的問題,例如「是否有任何帳戶在過去三天內,從從未使用過的國家 IP 連接到高價值資產?」然後利用 SIEM 強大的數據查詢功能來驗證這些假設。這種主動模式,使得安全團隊能夠在攻擊者發動重大破壞前就發現並中斷他們的行動。


第三章:現代化 SIEM 的技術與實施策略

要成功地從傳統 SIEM 轉型,需要結合先進的技術與明確的實施策略。以下是幾個關鍵的技術與實施方向。

1. 機器學習與人工智慧(AI)的應用

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是現代 SIEM 的核心驅動力。它們不僅用於 UEBA,還可用於多種其他目的:

  • 異常偵測: AI 模型能夠在海量日誌數據中,自動識別出與正常行為顯著不同的模式,例如異常的數據傳輸量、不尋常的連線時間或罕見的協定使用。
  • 告警優先級排序: 傳統 SIEM 規則會產生大量告警,但無法判斷其重要性。AI 模型則能夠根據多個維度(如資產重要性、威脅情報分數、行為異常程度)對告警進行智慧排序,讓分析師能優先處理最關鍵的威脅。
  • 日誌自動分類與正規化: 機器學習模型可以自動識別來自不同來源的日誌,並將其轉換為統一的格式,解決數據異質性的問題。

2. 建立分層式告警與自動化響應機制

有效的 SIEM 運作需要一個分層的告警機制。第一層是基礎的、低複雜度的規則,用於偵測已知的、低危險性的事件。第二層是基於 UEBA 和機器學習的動態偵測,用於發現異常行為。而最高層則是由威脅獵手進行的人工分析。

此外,將 安全編排、自動化與響應(SOAR) 系統整合到 SIEM 中是關鍵的一步。SOAR 能夠在偵測到威脅後,自動執行預定義的響應流程。例如,當偵測到惡意軟體感染時,SOAR 可以自動隔離受影響的主機,並發送告警給相關團隊,而無需人工介入。這不僅能大幅縮短響應時間,還能讓分析師從繁瑣的日常工作中解脫出來,專注於更複雜的威脅分析。

3. 擁抱雲端原生 SIEM

傳統的 SIEM 系統通常是本地部署的,其擴展性和維護性都面臨挑戰。而雲端原生 SIEM 提供了彈性、可擴展性和成本效益。雲端平台能夠處理 TB 級甚至 PB 級的數據,並自動擴展計算資源以應對高峰期。同時,雲端 SIEM 通常提供更先進的 AI 和機器學習功能,並能輕鬆整合各種雲端服務的日誌,是現代企業的理想選擇。


第四章:重塑 SOC:以人為本的運營模式

技術的升級只是解決方案的一部分,成功的關鍵在於 。一個現代化的 SOC 必須將其運營模式從被動應對轉為主動防禦。

1. 培養分析師的威脅獵捕思維

安全分析師不應僅僅是告警的處理者,他們更應該是主動的威脅獵手。這需要對團隊進行持續的培訓,使其掌握新的技術,例如數據查詢語言、行為分析模型,以及基於 MITRE ATT&CK 框架的攻擊者思維模式。

2. 促進團隊協作與知識共享

單打獨鬥的時代已經過去。SOC 團隊需要與其他部門,如 IT 運維、開發和業務部門,建立緊密的協作關係。例如,開發團隊可以提供其應用程式的日誌格式和行為模式,讓 SOC 團隊能夠編寫更精準的偵測規則。此外,SOC 團隊內部也應建立一個知識庫,分享威脅獵捕的經驗和分析心得,形成一個不斷學習和進步的循環。

3. 從應急響應到預防與主動防禦

傳統 SOC 的核心任務是應急響應。而現代 SOC 則更應將重心放在威脅的 預防主動防禦 上。這意味著利用 SIEM 和其他資安工具,不僅僅是為了偵測攻擊,更是為了在攻擊發生前識別並修復潛在的漏洞,例如配置錯誤、弱密碼或未打補丁的系統。


第五章:挑戰與未來展望

企業在實施現代 SIEM 解決方案時將面臨多重挑戰:高昂的成本、技術人才的短缺、以及組織內部對變革的阻力。然而,這些挑戰都是值得克服的,因為轉型所帶來的效益遠超成本。

展望未來,SIEM 將持續進化。生成式 AI 在資安領域的應用將是下一個重大趨勢。AI 助理可以幫助分析師自動生成複雜的查詢語句,總結海量日誌數據,甚至模擬攻擊場景來測試防禦能力。這種技術將進一步提升 SOC 的效率,使人類分析師能夠將精力集中在更高階的戰略分析和決策上。SIEM 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一個高度自動化、智慧化且以人為本的安全生態系統,讓安全防禦從一個被動的成本中心,轉變為一個主動的業務賦能者。


資料來源:https://thehackernews.com/2025/08/why-siem-rules-fail-and-how-to-fix-them.html
探討傳統 SIEM 規則失效的根本原因,包括靜態規則的局限性、告警疲勞和缺乏背景資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