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選單
零信任問世 15 年-全面採用零信任為何值得努力
報導摘要

零信任,這個由資安先驅 John Kindervag 於 2005 年提出的劃時代概念,將於 2025 年 9 月 14 日迎來 15 歲生日。儘管其「永不信任,永遠驗證」(Never Trust, Always Verify) 的核心精神已成為網路安全領域的黃金標準,但其在企業中的全面實施卻依然是個艱鉅的挑戰。這篇深度研究報告旨在探討為何零信任的實施過程就像牧師的雞蛋:部分完好。零信任並非失敗,而是其全面實施尚未完成。當你試圖改變數位世界時,十五年並不算很長。

說明:
2010 年9 月 14 日,Forrester 發表了 John Kindervag 的論文《No More Chewy Centers:Introducing The Zero Trust Model of Information Security》,宣布了零信任的發明。零信任理念認為,將網路安全視為M&M巧克力豆(一層堅硬易碎的外殼,駭客無法穿透,保護著柔軟耐嚼的內核,讓員工可以自由安全地工作)根本行不通。 「資安專業人員必須消除柔軟耐嚼的內核,讓安全措施覆蓋整個網絡,而不僅僅是邊界,」Kindervag寫道。

本文將從零信任的起源與核心原則談起,深入分析其在實踐中遭遇的主要困境,特別是人為因素與技術障礙。報告也將探討零信任與美國第14028號行政令的關聯,以及其對私人企業的啟發。最終,我們將論證為何儘管過程艱辛,全面採用零信任架構對於企業在今日複雜的網路威脅環境中,實現有效防禦、降低風險,並保護數位資產至關重要。


第一章:零信任:一個劃時代的概念

在零信任概念誕生之前,網路安全的傳統模式如同一個擁有「硬殼和柔軟內餡」的堅果:一旦攻擊者穿透了外圍防火牆等防禦,他們就可以在內部網路中暢通無阻。這種基於「邊界」的安全模型在雲端運算、行動裝置和遠端工作普及的今天,早已顯得力不從心。

零信任從根本上顛覆了這一思維。其核心原則是:不論使用者、裝置或應用程式來自內部或外部網路,都應被視為潛在威脅,並在每次存取行為發生時進行嚴格驗證。這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變革,更是一種全新的安全哲學。它要求企業從「我們信任誰」轉變為「我們驗證什麼」。這種方法的核心是基於最小權限原則,確保每個使用者和裝置僅能存取其完成任務所必需的資源,從而大幅縮小潛在的攻擊面。

零信任架構涵蓋了身份和存取管理(IAM)、裝置安全、網路安全、資料安全等多個層面,並需要持續性的監控與評估。它不再依賴單一的防禦點,而是建立一個多層次的、動態的安全體系,無論威脅源自何處,都能及時發現並阻斷。


第二章:實施困境與挑戰:部分完好的牧師雞蛋

零信任的實施對網路安全至關重要,但15年過去了,我們仍然未能實現,實施過程就像牧師的雞蛋:部分完好。儘管概念清晰且優勢顯著,為何許多企業在全面採用上步履維艱?

首先,最大的障礙來自於「人」。傳統上,許多資安策略都以人為本,認為只要教育使用者,就能有效防禦。然而,人性中的一些固有特質,如:

  1. 信任傾向: 人們傾向於相信同事、合作夥伴或熟悉的系統,這使得社交工程攻擊有機可乘。

  2. 惰性: 為了方便,使用者可能會規避複雜的安全流程,選擇較弱的密碼或共享存取權限。

  3. 好奇心: 對未知連結的點擊,或是在未受保護的設備上存取敏感資料,都可能引發安全事件。

這些人為因素使得傳統的邊界防禦模型漏洞百出。零信任的解決方案是將安全視為一種技術功能,採用「技術、流程、人」(Technology, Process, People)的優先順序,透過技術自動化來強制執行安全策略,再輔以明確的流程,最後透過訓練來提升人員的安全意識,從根本上降低人為失誤的風險。

其次,實施零信任面臨著巨大的技術挑戰。許多企業的現有網路架構龐大而複雜,且充滿了歷史遺留系統。要在這些老舊的基礎設施上全面實施零信任,往往需要巨大的投入、耗費漫長的時間,甚至可能影響現有的業務運作。許多公司缺乏足夠的資源和專業知識來進行這樣的改造。此外,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的「資安孤島」現象也阻礙了協作,使得全面盤點資產、統籌安全策略變得異常困難。


第三章:從行政命令到企業實踐:零信任的推動與挑戰

零信任並非失敗,而是零信任的實施尚未完成。當你試圖改變數位世界時,十五年並不算很長。這篇報告最終促成了第14028號行政令,該行政令要求聯邦機構必須轉向零信任架構,私人公司也應採取類似做法——但並未明確如何實現。這顯示了政府對零信任重要性的認可,也同時凸顯了其在實施層面的複雜性。

零信任本質上是一個概念,其實施將取決於各個不同的企業生態圈。沒有一份適用於所有組織的統一要求清單,也沒有任何國家法規能夠強制要求零信任,也沒有任何產品可以安裝以實現零信任。這意味著企業不能僅僅購買一個「零信任盒子」就能解決問題。相反,企業需要根據自身的業務特性、資產分佈和風險承受能力,量身定製一套整合性的零信任策略。

這需要高階管理層的堅定承諾,並將零信任視為一個長期的、持續性的專案,而非一次性的技術部署。企業必須從最關鍵的資產開始,逐步擴大零信任的覆蓋範圍,並不斷進行評估與調整。


第四章:為何零信任全面實施是值得的奮鬥

儘管實施過程充滿挑戰,但零信任的全面採用所帶來的回報是巨大的。首先,零信任能夠有效抵禦內外部威脅。數據顯示,超過70%的數據洩露事件源於內部人員,這其中包括無意的錯誤或惡意行為。零信任架構可以有效限制內部威脅的影響範圍,即使是內部人員的帳戶被盜用,攻擊者也難以在網路中橫向移動。

其次,零信任是應對數位轉型時代的必然選擇。隨著雲端服務、物聯網(IoT)設備、遠端工作模式的普及,企業的傳統網路邊界已經模糊甚至消失。零信任提供了一個適用於任何環境、任何地點的安全框架,確保無論使用者和資料位於何處,都能得到一致的保護。這使得企業能夠更自信地擁抱新技術,並在不斷變化的業務環境中保持競爭力。

最後,零信任有助於簡化資安管理。雖然初始實施複雜,但一旦建立起自動化的、基於策略的驗證機制,資安團隊就不再需要依賴複雜的防火牆規則和手動配置。這不僅提高了效率,也降低了人為錯誤的風險,使得資安團隊可以更專注於高價值的策略性工作。


結論

零信任是一個需要長期投入的旅程,而非一個可以快速達成的目的地。儘管其全面實施尚未達成,但其核心理念已深入人心,並持續引導著網路安全領域的發展方向。零信任並非失敗,而是其全面實施尚未完成。它需要企業從根本上改變其對網路安全的思維模式,將其視為一個持續性的策略,而不是一次性的產品部署。

在資訊爆炸的今天,這是一場艱苦的奮鬥,但這場奮鬥所換來的回報是企業在數位世界中生存與發展的基石。透過技術、流程與人的全面整合,並從高層的承諾開始,企業可以逐步克服實施中的挑戰,最終建立起一個真正能夠抵禦未來威脅、保護關鍵資產的零信任安全架構。


資料來源:https://www.securityweek.com/zero-trust-is-15-years-old-why-full-adoption-is-worth-the-struggle/
剖析「零信任」網路安全概念誕生15週年後的發展現況,儘管其被視為資安的黃金標準,但全面實施的道路依然充滿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