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選單
從第一天起就負責任地建立人工智慧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到社會與商業的各個層面,其帶來的效率提升令人振奮,但潛藏的倫理與安全挑戰也日益突出,直接關係到社會的公平與公眾對技術的信任。

在這段由 Standard Chartered 全球 AI 賦能主管 David Hardoon 主講的影片中,他強調「AI 責任建構」必須從開發的第一天就納入倫理與安全考量。AI 技術雖然快速發展,但若缺乏公平性、透明性與問責機制,將可能造成社會傷害與信任危機。這段論述奠定了當代AI治理的核心思想:安全與倫理不是事後的附加功能,而是系統的基礎。

Hardoon 指出,AI 系統的設計不應僅追求效能與準確率,更應納入以下三大倫理原則:

  1. 公平性(Fairness): 模型訓練資料必須涵蓋多元人口與背景,避免偏見與歧視。例如,若金融 AI 僅以特定族群資料訓練,可能導致信貸評估不公。
  2. 問責性(Accountability): AI 的決策必須可追溯,開發者與企業需對模型行為負責,不能將錯誤歸咎於「黑箱」。
  3. 透明性與可解釋性(Transparency & Explainability): 使用者與監管者應能理解 AI 如何做出決策,這有助於建立信任並減少誤用風險。

這三大原則構成了負責任AI(Responsible AI)的基石,並要求企業在實務上付出具體行動。關於公平性,其挑戰在於AI模型極易放大訓練數據中固有的歷史或代表性偏差。開發者必須實施嚴格的資料治理,主動檢查數據集的人口統計學代表性,並採用如反事實公平性(Counterfactual Fairness)等進階技術,來驗證模型決策是否會因受保護的屬性(如種族、性別)而產生歧視性的結果。單純追求高準確度而忽視公平性,最終會導致AI系統在現實世界中表現不佳,甚至引發法律與社會爭議。

問責性方面,這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治理結構的體現。隨著AI被應用於自動化決策,例如在醫療診斷或刑事司法中,錯誤的後果將是毀滅性的。企業必須建立清晰的決策路徑審計追溯機制,將模型的每個輸出與輸入資料、訓練參數和版本明確關聯。這確保了當錯誤發生時,能夠迅速定位問題並確定責任方,而非簡單地將責任推給「複雜的演算法」。全球的監管趨勢,如歐盟的《AI法案》,也正朝著根據風險等級要求不同程度問責制的標準邁進。

至於透明性與可解釋性,雖然完全透明地揭露深度學習模型的複雜運作機制難以實現,但重點在於提供「足夠的解釋」。這涉及可解釋性AI(XAI)技術的應用,例如LIME或SHAP,使非專業人士也能理解AI做出特定決策時所依賴的關鍵特徵。在金融、醫療等高風險領域,可解釋性是建立用戶信任的必要條件,監管機構需要這些解釋來進行審查,確保模型符合法律和倫理標準。

影片中也提到,AI 開發者應在設計階段就進行「倫理風險評估,而非事後補救。這包括審視資料來源是否具代表性、模型是否可能強化社會偏見,以及是否具備回應異常行為的機制。這意味著AI開發流程必須從一開始就納入紅隊演練(Red Teaming),主動測試模型的對抗性脆弱性和倫理缺陷,將倫理與安全檢查融入持續整合/持續部署(CI/CD)的MLOps(機器學習運營)流程中。

Hardoon 以實務案例說明,若 AI 被用於客服、金融或醫療等高風險領域,更需強化資料治理模型審查流程他呼籲企業與 CISO(資安長)應建立跨部門合作機制,將 AI 安全納入整體資安策略,而非孤立處理。傳統的資安長職責通常專注於網絡邊界和端點保護,但面對AI帶來的全新攻擊面——包括模型中毒攻擊數據外洩風險以及演算法偏見帶來的聲譽風險——他們必須擴展職責範圍。這需要資安、倫理、法律和數據科學團隊之間的緊密合作,共同應對AI生命週期中各階段的風險。

最後,他強調:「AI 的倫理與安全不是附加功能,而是核心設計的一部分。」唯有從第一天就負責任地建構 AI,才能讓技術真正造福社會。這項呼籲對於所有積極部署或開發AI的組織而言,是從根本上確保技術可行性、法規遵循和長期社會價值的唯一途徑。企業的AI戰略必須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而信任只能通過主動、系統化地解決倫理與安全問題來獲得。


資料來源:https://www.helpnetsecurity.com/2025/09/24/ai-ethics-and-safety-video/
 
Standard Chartered全球AI賦能主管David Hardoon強調,AI責任建構必須從開發第一天就納入倫理與安全考量。